中國近期因應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使得經濟放緩和消費需求回落,導致全國汽車市場萎縮,但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Tesla》上海工廠的月度銷量仍創下新高。
不過,隨著中國政府防疫管控急轉彎,亦有望帶來變數。
今年11月,Tesla的中國產電動車銷量超過10萬輛。
而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由於市況不佳,該月份中國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下降超過9%。
Tesla的該月銷量中有6萬多是在中國國內銷售的,占中國電動車市場份額的十分一以上,其餘則為出口。
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上月乘用車零售銷量遠低於預期,是個非常嚴重的情況。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惟今年卻受到幾輪新冠疫情和抗疫封控造成的供應鏈問題打擊,對中國的汽車工廠造成嚴重影響,並削弱了消費者需求。
其中,大眾汽車《Volkswagen》和本田汽車《Honda》於上月不得不暫時停產,稱抗疫限制舉措不僅導致汽車零部件短缺,還造成工人短缺,因為許多人因封控而無法上班。
《華爾街日報》報道,除了制造業放緩和房地產行業復蘇乏力外,中國11月的整體出口也出現了兩年來的最大降幅。
對新車的需求在9月份已開始減弱,翌月又進一步降溫,連月的銷量增速放緩,促使汽車制造商削減了產量。
今年以來,中國的汽車銷量因上海的抗疫封控開始下滑,下半年也未能反彈。
崔東樹表示,11月份汽車銷量開始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相當。
他又指,隨著中國政府日前放松防疫限制,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仍有望達到乘聯會預計的650萬輛。
崔東樹又預計本月底的乘用車銷量可能會回升。
《華盛頓郵報》的分析認為,中國汽車市場萎縮,或許成為歐美同業追趕和抗衡的時機。
然而,美國的盟友們如今不僅抱怨美國的電動汽車補貼條款對他們不公,也已拒絕響應美國的呼籲,不願與美國一同限制向中國出口敏感的半導體技術。
雖然,美國及其盟友一致認為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也認同單打獨鬥不可能成事,需要在志同道合的夥伴中實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呼聲日高。
美國和歐盟近日亦承諾,采取協調行動,促進供應鏈多元化並打造抵禦經濟脅迫的能力。
但在這種口頭上的深情厚誼背後,保護主義和狹隘主義的老毛病也反復出現。
首先,歐盟、日本和韓國均抱怨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今年8月簽署成為法律的《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的電動汽車補貼條款歧視她們的制造商,並從這些國家處吸走了不少投資。
在這種形勢下,雙方需要達成一項更大的協議,即美國讓其盟友享有獲得電動汽車補貼的資格,而這些盟友則加入美國的對華半導體管控陣營。
誠然,這類交易的政治考察和細節是無比艱難,甚至有可能無法克服。
不過,假如相關的妥協最終能實現,或會為雙方帶來巨大的長遠收益,尤其是考慮到西方企業現時仍主導著先進制程芯片的設計和制造,而這種芯片對經濟和軍事實力至關重要。
不過,《華郵》亦指出,中國的長期目標是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所有先進技術上實現自給自足。
過去,中國一直與西方公司做生意,直到國內的龍頭企業能夠首先在國內、然後在國外取代西方公司,這已經在高鐵、發電和電信設備領域證明了是可行的路。
假如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再次復制,那麼幾十年後歐洲、日本和韓國的半導體企業將失去其目前努力保持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