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降價,老車主哭了:開了五天,一天降一萬!會有補償嗎?官方最新回應……。

每經編輯:李澤東

1月6日,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迎來價格調整,最高降價4.8萬元。

其中,Model 3起售價降至22.99萬元,成為歷史最低售價的特斯拉車型;Model Y起售價降至25.99萬元。

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發佈微博稱,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堅持以成本定價。

每日經濟新聞 鄭得銳 攝

那麼,特斯拉大降價,老車主有補償嗎?

特斯拉客服稱,若車主已下訂單但未提車,則可以在當前官網價格和訂單價之間二選一,但會和此前的補貼政策沖突。

若車主在降價前已提到車,則無法享受上述政策,且有相關補償政策的可能性較低。

有業內人士認為,那些產品線價格與特斯拉降價後重疊的車企,或將感到壓力,需要跟進降價以維持銷量。

『開了五天,一天降一萬』,消費者心情復雜

『牌照都還沒上呢,就降價了』,消息一出,社交媒體中有不少特斯拉老車主發帖表達不滿。

有剛提車的車主卻自嘲為『韭菜』,車主怒稱:『開了五天,一天《降價》一萬』還有車主表示:『12月26日提的,心臟是今天停的』

特斯拉大降價,老車主哭了:開了五天,一天降一萬!會有補償嗎?官方最新回應……。

圖片來源:微博

圖源:小紅書

據中新經緯報道,針對特斯拉老車主是否有保價措施的問題,中新經緯以車主身份咨詢了特斯拉中國客服,對方表示,若車主已下訂單但未提車,則可以在當前官網價格和訂單價之間二選一,但會和此前的補貼政策沖突。

若車主在降價前已提到車,則無法享受上述政策,且有相關補償政策的可能性較低。

『(針對已經提車的車主的方案)目前是沒有,有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所以不會讓您有多大的一個期望,從我這邊了解到的是,如果有(補償方案),肯定會官方通知,而且沒有的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

』特斯拉客服說。

據悉,2022年9月底,曾傳出過特斯拉或迎大降價的消息,彼時,特斯拉中國公關部工作人員回應中新經緯稱該消息為『不實消息』。

2022年10月底,在特斯拉否認將降價的一個月後,特斯拉官宣降價,最高降價幅度達3.7萬元。

『價格的調整是今天剛出的,我們沒有辦法預計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價格波動,所以在官方政策沒出來之前,我們沒有辦法(對補償措施)去做肯定。

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去阻止大家做任何維權的操作,因為這是個人的行為,我們確實是阻止不了』前述客服說。

特斯拉此前已多輪『降價』

早前消息,特斯拉國產車型大幅降價,Model 3起售價22.99萬元,Model Y起售價25.99萬元。

圖片來源:特斯拉官方網站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降價幅度方面,Model 3後輪驅動版從26.59萬元降至22.99萬元,降價3.6萬元Model 3高性能版從34.99萬元降到32.99萬元,降價2萬元

Model Y後輪驅動版從28.89萬元降至25.99萬元起售,降價2.9萬元Model Y長續航版從35.79萬元降到30.99萬元,降價4.8萬元Model Y高性能版從39.79萬元降到35.99萬元,降價3.8萬元

據第一財經,特斯拉多輪『降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費者需求不達預期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需求不振的消息便時有傳出。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從去年9月份開始便開啟了『變相降價』促銷,對於自9月16日到9月30日完成提車的車主,特斯拉提供8000元保險補貼,保險補貼可直接用於減免車價。

去年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佈國產車型全系下調售價,下調幅度在1.4萬~3.7萬元。

此後,特斯拉便時不時推出保險優惠、現車優惠政策,用以提振需求。

今年1月1日,特斯拉還推出新年限時福利,即日至2月28日期間,完成交付的Model 3和Model Y的新車訂單,可享受6000元限時交付激勵方案;若通過特斯拉合作保險機構購買相應車險,還可享受4000元保險補貼。

不過,該新年限時福利因為此次降價而提前終止了。

令人疑惑的是,目前新能源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國內車企普遍漲價,在此情形下,特斯拉為何能『反向操作』?『特斯拉的單車利潤很高,約在1萬美金。

降價對特斯拉而言犧牲了一些利潤,但是把產能利用起來,就把市場規模拉起來』汽車電子資深工程師朱玉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特斯拉這次降價在情理之中』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財聯社記者,特斯拉在2023年的首次降價,主要歸因為成本降低,『2022年特斯拉表現出色,市場規模大幅提升,故而導致成本下降,自然就應該降價』

特斯拉美股盤前跌超5%

受此消息影響,1月6日下午,港股造車新勢力集體跳水。

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跌近7%,蔚來跌超4%。

美股盤前,特斯拉跌超5%。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新經緯、特斯拉官網、特斯拉官方微博、第一財經、財聯社、每經網、天目新聞、公開消息

免責聲明:文中機構分析不作為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