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移動iPhone』,竟然是Tesla Bot?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偲睿洞察,作者|孫越,編輯|Emma

2015年的《澳門風雲2》機器人傻強幾乎滿足了大家對於家用機器人的全部幻想:

做飯、家務樣樣在行,可以沖咖啡,也可以用嘴噴火加熱咖啡。

智能、幽默、共情能力極強,唯一缺點是有的時候不太安全。

不過,現實生活中『傻強』至今仍未出現。

市面上的家用型機器人還都在學走路和搬運小物件的初步階段,而我們對於家用型機器人的幻想是:

總的來說,就是希望手機能邁開腿,伸出手,做好『最後一公裡』

這也就意味著,機器人上需要搭載著類似App Store應用商店,把美團、下廚房、愛奇藝這類APP註入機器人的『靈魂』,機器人才能夠實現以上『異想天開』的要求。

目前,機構、消費者們普遍認為,特斯拉是最有可能造出『傻強』的公司,Tesla Bot《擎天柱Optimus》會成為下一個『移動iPhone』。

那麼,為何是特斯拉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開拓者?機器人離下一個『移動iPhone』,還有多遠?

01非人形不可

現階段,大眾對於人形機器人期待滿滿:

市場調查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總量2022年雖然可能僅為15億美元《約106億元》,但到2027年將增長到173億美元《約12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3.5%。

同樣,民生證券預測,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30億元,到2030年達到3720億元。

而目前普及率更高的工業機器人發展了半個世紀,大家對其未來發展空間也較為保守——IFR統計數據顯示,預計至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95億美元《約1384億元》;2024年將有望達到230億美元《約1632億元》。

為何大家對於人形機器人抱有如此大的期待?

我們不妨來看看目前市面上已投入使用的機器人都長啥樣。

在C端更為常見的,是機械臂,例如下圖所示的『咖啡師』,能幹一些『端茶倒水』的活,弊端是隻能固定位置使用,無法移動。

在B端投放更多的是四足機器人,例如機械狗、機械馬等。

在工業場景中,四足機器人能夠通過機械臂操控開關、閥門,降低人力成本並提高工作效率。

但其形態較矮,『高空』工作沒法完成;沒有手部結構,無法完成物品精準的抓取動作。

總的來說,目前這兩類工業機器人都有著一個共性問題——硬件形態單一,功能受限,無法承載多種場景應用。

而人形機器人可以很好解決這兩個問題。

例如特斯拉最新發佈的人形機器人Tesla bot,能夠應用的場景有工業、物流配送、家庭場景。

相比於機器臂,能夠自由移動;相比於四足機器人,能夠有和人差不多的高度從而更有替代人的可能,並且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手可以平穩拿起各種形狀的東西。

所以,1:1還原人的人形機器人,能夠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在這樣的情形下,若是有類似於iPhone的軟件生態讓『拿外賣、接電話』場景落地,人形機器人必然是有著更大的商業潛力。

國盛證券表示,人形未必是單場景最高效的 BOT 形態,卻是能推動 AI 算法應用及生態迭代的必然選擇。

在『下一個iPhone』中,特斯拉是最被看好的種子選手:

國內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付春江表示,特斯拉會更早實現低成本量產,其估計在2025-2030年之間,實現2萬美元的相關成本。

民生證券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估算,也是基於特斯拉MODEL系列銷量來測算。

那麼,為什麼是特斯拉?

現階段,能夠比心的手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Tesla Bot的一隻手有5個手指,6個執行器《其中大拇指有兩個》,11個自由度。

基於此可以實現順滑的抓握和釋放,能夠抓取機器人不『認識』的物品。

與友商進行對比發現,小米鐵大的手,像是戴上了手套——大家都知道冬天戴上手套做事有多不方便;目前行業TOP1波士頓機器人的手是一個球,對不規則物品抓取極不友好。

而長遠來看,特斯拉性能、售價都有機會甩出同行一大截。

首先在性能層面,特斯拉可以在汽車AI 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升維打造。

原因是二者利用了同等算力的FSD 超算芯片,且機器人對環境感知就類似於特斯拉汽車視覺方案的室內版本,行動路線規劃和運作和汽車自動駕駛尤為一致。

目前,特斯拉的算法能力理論上處於領先地位——其超級計算機DOJO的算力在理論上能夠達到1086000 TFLOPS,是目前世界第一超算日本『富嶽』的2倍多。

除了AI之外,在硬件層面,動力系統、感知系統硬件Autopilot攝像頭能夠直接復用。

在動力系統上,特斯拉目前仍處於領先位置。

下一個『移動iPhone』,竟然是Tesla Bot?

除此之外,馬斯克的控成本能力也能讓其售價也能和友商之間拉出一大截距離。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付春江表示,『在2025年左右,我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可以降到5萬美元,或更少』。

同時,付春江也估計特斯拉會更早實現低成本量產,估計在2025-2030年之間,實現2萬美元的相關成本。

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依據。

首先相較於其他廠商,復用汽車的硬件、系統可以大幅減少其研發費用《驅動機器人的FSD系統和特斯拉汽車的完全相同》,再不濟也是汽車和機器人兩項業務去分擔費用。

其次,特斯拉大概率也會找到一種有別於其他人的生產模式

在火箭制造上,馬斯克就曾打破以往由不同研制單位分別承擔不同零部件的傳統生產模式,轉由公司獨自承擔絕大多數火箭和飛船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的關鍵核心工作。

這種看似有悖於現代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模式,成功讓SpaceX公司降低了成本。

參考硬件、算法等多方面佈局,特斯拉確實稱得上是人形機器人的領跑者。

02開發者是關鍵

除硬件、算法之外,內容和服務也極為重要:

蘋果自2008年3月開放生態後,蘋果App Store上應用數量爆發式增長,截止 2022 年 3 月App Store上架的APP數量已接近 480 萬。

基於此,在2021年,軟件生態App Store商店收入占到了蘋果總營收的一半,App Store成為蘋果打開財富的鑰匙。

優必選CTO熊友軍也表示,從過去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個智能終端產業成熟的標志是形成硬件、軟件、內容和服務的完善生態。

這一切的前提是,樹立起足夠強話語權的拳頭產品。

很顯然,蘋果已經是教科書:

核心的、容易被卡脖子的技術,自己造:蘋果耗資65億美元自建M1芯片基帶;足夠牛的、成熟的創新技術,體量不大就直接把公司收購了:

蘋果一直以來的亮點原生相機,是通過收購 Imsense 公司人眼保真《eye-fidelity》技術實現;Touch ID 技術很大程度依靠著其收購的 AuthenTec《 計算機安全、生物識別、移動設備等領域的公司 》;Face ID技術,除了AuthenTec,也依靠著收購的PrimeSense公司《制作 3D 結構光傳感器》 。

在硬件持續迭代且功能先進的基礎上,軟件才能有起飛裝置,實現質的飛躍。

但這裡不免有一個疑問:理論上,應是擁有更大下載量的谷歌應用商店穩穩獲勝《2021年,谷歌應用商店有1110億次下載量而蘋果隻有330億次》,但我們可以看出,蘋果以更少的用戶基數,撬動了更多人的錢包——2021年谷歌應用商店收入470億美元,蘋果收入850億美元,將近谷歌的兩倍。

《蘋果、谷歌應用商店下載量、收入情況 圖源:Sensor Tower》

答案顯而易見,蘋果的應用商店APP整體質量更高,或者說App Store裡優質的開發者更多。

開發者是決定應用商店生態質量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開發者更傾向於優先或是僅僅在蘋果App Store上發佈自己的作品。

原因是,蘋果給了開發者穩穩的幸福。

首先,蘋果運營能力無出其右。

一是生態規則在持續跟進。

從2009年中要求開發者自我評級,到2010年初改版iTunes,再到2010年年中收緊開發者上傳途徑······

蘋果基本上每半年,也就是在每年2-3次的發佈會上,就會推出一項旨在優化App Store生態的新法則。

在今年,《App Store審核指南》 仍對其5條準則進行細小的修改。

二是蘋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去做內容審核。

在 2017~2019 年間,蘋果平均每年會收到給 500 萬次 App 提交審核。

其中,33%~36% 提交的App會被蘋果審查團隊拒絕。

蘋果為此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蘋果透露,截止2021年,公司已投入500+審核員,有量的同時也要求質量:團隊成員總共會80+種語言。

每個審核員每周需要審核200個APP,每個APP審核12分鐘,並且還利用多種技術工具例如『Mercury』、『Magellan』、『Columbus』輔助審核。

為保證其工作效率,與Facebook、YouTube等大部分科技公司不同,其內容審核員享受蘋果『正式編制』。

也因此,審核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從最早的審核4-7天到24小時有答復。

而現階段,知乎上一位APP開發者發帖表示,同樣是新app首次提交審核《長文表示其內容正確且都達標》,在Google Play上5天了沒任何動靜,但在App Store上,兩天就正式上線了。

其次,蘋果全環節配套也很全面:

除此之外,蘋果依托統一硬件的封閉生態,安全問題能夠得到快速解決。

同時不用考慮到設備適配等問題:安卓系統至少需要適配200多種機型。

所以即便是抽傭很高,大部分的開發者還是在蘋果首發程序。

03先靠Tesla Model練號

參照蘋果的生態發展之路,特斯拉如果想打造一個行走的App Store,在軟件生態層面需要做的就是,完備的開發工具及服務,搭配強運營能力,吸引一大批開發者入駐。

但特斯拉作為一個制造公司,其內容生態運營經驗很明顯是不充足的。

或許,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在剛剛收購的推特身上。

特斯拉能夠從推特身上得到的是,內容營銷的一套方法論:例如提前預測哪些遊戲會成為爆款,進而如何操作讓它們成為爆款,已成立十六年的內容社交平臺推特無疑是有這方面的潛力。

在內容審核上,推特團隊除了技術層面無法勝任之外,能直接復用其他內容層面能力。

事實上,推特目前的裁員風雲,內容安全部門的裁員程度也更輕一點:

11月5日消息,據推特的安全與誠信主管Yoel Roth表示,推特的臨時大規模裁員對安全審查團隊約15%的員工造成了影響,與全公司約50%的裁員比例相比,比例算小的了。

除此之外,應用商店也逐漸露出了輪廓。

今年2月11日 ,特斯拉放出消息,要做車載應用商店。

就像硬件、算法等等一樣,特斯拉在車載應用商店鍛煉出一套運營機制之後,直接復用到人形機器人上,加速人形機器人軟件生態的發展速度。

但車載應用商店的發展以及迭代並不會如手機、甚至人形機器人那般快速。

一是其用戶群體基數主要取決於特斯拉的車主。

車載應用商店市場和手機應用商店市場的基數還是相差甚遠,勢必會一定程度的影響開發者的數量和熱情。

二是車載的應用場景比較受限。

開車時隻有耳朵是可以被車載應用商店霸占的,所以音樂、音響發展得更好。

而其他軟件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其發展空間很小:

去年12月,特斯拉因其所提供的『Passenger Play《乘客遊戲》』功能而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調查。

此次調查的原因就正是,『特斯拉的遊戲功能可以從駕駛員座位上看到,並且可以在駕駛汽車時啟用』

但也不是沒有發展的可能性,當自動駕駛真正普及之時,車載應用商店就可以霸占你的眼睛、耳朵、和手,到時候車載應用商店就能迎來一波開發熱潮。

當車載應用商店能夠在汽車有更多玩法之後,未來站立版汽車——人形機器人便可以有『范本』可學。

無論是硬件、算法、還是內容生態,Tesla Bot都得看Tesla Model的發展情況,畢竟在Tesla Bot還沒有大量普及的情況下,成熟的Tesla Model能夠提供更多優化硬件、算法、生態的機會。

但一旦Tesla Bot將這些通通學到,其發展空間遠比Tesla Model要大。

畢竟,Tesla Model不能幫你拿外賣、做飯,但Tesla Bot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