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斯克的專機降落北京之前,這個世界的汽車格局因為他掌控企業的一組新銷量數字,又一次起了新變化。
2022年,世界范圍內最重磅的汽車行業消息是,Model Y《參數丨圖片》成為了德國的銷量冠軍。
這意味著,歐洲人最終用錢包投票告訴世界,他們消費力最強的群體覺得,近140年積累的燃油車以及一種傳統大廠的轉型產品,真香程度比不上特斯拉。
而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車銷量的統計結束,業界嘩然。
長期以來坐在頭把交椅的豐田卡羅拉《含全球各地區的不同版本型號》,最終交出的成績單為25.64萬輛,敗給了Model Y的26.72萬輛。
這組數據體現的意義不言而喻,世界范圍內有更多人用自己的錢包投票選擇了Model Y,這個群體的數量要高於卡羅拉。
換言之,汽車發展的趨勢隨著Model Y今年一季度的銷量表現,終結了『電動車還處於弱勢』的局面。
而就在這個消息的同一時間段裡,豐田首席科學家也很有意思的表示『燃油車還有更長生命周期』,這甚至可以看做是提前得到消息後的自我吶喊助威。
傳統車企再不轉型電動車,是晚了,還是完了?
豐田首席科學家、豐田研究院首席執行官吉爾·普拉特(Gill Pratt)在最近的觀點是『不要過早放棄燃油車,它還有很長的生命周期』
而這一發言,也讓豐田成為全球汽車行業裡非常特立獨行的存在,這番言論也讓它成為了少數汽車品牌的領軍人。
特立獨行,因為幾乎其他所有車企都默認了要快速發展新能源這件事,大眾在上一任CEO迪斯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狂奔,且就算賠錢也不怕。
而最終憑借著其財報交出的更高盈利數字,也讓人認清了,瘋狂轉型的風險未必很大。
以及,如果迪斯沒有搞砸高爾夫和ID.3這2款最重要車型的的上市時間,能夠把軟件公司做好,以及不得罪大眾集團工會的那些人,大眾如今的戰鬥力可能比比亞迪更強。
反正不管怎麼說,這個世界的頭部汽車品牌們已經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陣營。
最硬核的陣營,是那些喊出XX年停售燃油車隻做新能源的車企,比如沃爾沃將在2025年停售燃油車。
當然,沃爾沃就算再狠,也還是比不了比亞迪的直接停售全面電動化。
比較折中但是能明顯看出走向的,是大眾、BMW、賓士等。
歐洲的全部大型車企,已經是堅定的轉型推動者,每家車企都在最近幾年為全球規劃了10餘款新車。
而身為全球車企,它們對世界喊出的口號還是留了餘地的,並非是XX年停售燃油車,而是在XX年做好全面電動化的一切準備。
當然,在歐洲也有很多其他的聲音說『反對歐7排放,反對電動化等等』,但體量上看,巨頭們已經轉身了,小車企可以自由選擇,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跟。
而除了歐洲車企外,頭部車企裡還有現代起亞、福特、通用,也都是新能源新戰略的擁護者。
所以第三類,全世界的頭部車企裡,目前其實隻剩下了豐田。
而豐田目前的形象其實也比較分裂,因為一方面,它經常在全球發聲,『燃油車還有生命、燃油車還有機會』,但另一方面『它換了新社長,要推動企業轉型』『它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車型規劃,要推大量新車』『在中國市場,實際的行動也是加快推出新能源車,還和比亞迪開展了全球市場的深度合作』。
它的動作不慢,它的態度也有,但經常還會有其他的聲音傳出來,讓人不好理解企業的思路是什麼。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比較分裂的場景,原因還是在於,利益分配。
傳統燃油車已經發展了近140年,掌握著燃油車利潤話語和主導權的車企,自然是想最後一個抽身,拿走更多的錢。
豐田,顯然就是傳統時代裡利潤掌控的佼佼者。
從財報上看,這點不言而喻。
2020-2022年3年間的數據,因為存在著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變量,可參考意義其實不大。
從2018年來看,豐田集團銷量1052萬輛、大眾集團1080萬輛,大眾拿回了久違的冠軍。
不過從利潤上看,大眾為171億歐元,約為1200億人民幣,而豐田利潤為2.4675萬億日元,約為人民幣1513億元。
銷量相仿,但豐田的利潤比大眾高出了近20%。
同時,再參考到集團內品牌序列的不同,豐田的高盈利板塊雷克薩斯的整體銷量不到70萬臺,而奧迪則為181萬輛。
兩者對比來看,豐田主賣民用車型,大眾集團面對豐田時,高溢價的豪華車表現更好。
但最終,大眾的利潤卻遠低於豐田。
所以,隻從利潤上就很容易解釋,大眾集團的股東,為何非常迅速的就同意了迪斯此前定下的轉型戰略,並付諸實施。
畢竟,在燃油時代的競爭中,大眾面對豐田隻剩下了『銷量數字』上的尊嚴之戰,即便是賣到相同的水平,利潤大頭還是被豐田拿走。
轉不轉型造電動,豐田章男說了,也未必算
至於豐田是如何拿走更高利潤的,除了汽車制造、物流、設計等正業之外,還因為它對整個供應鏈的把控,愛信、電樁、豐田的化學部門等,這些全球的核心零部件供應中,有多家豐田的子公司。
與德國車企不同,東亞的企業更喜歡『實際掌控』,而歐洲企業更喜歡深度合作,比如大眾、BMW、賓士之於采埃孚、大陸那樣。
當然,喜歡實際掌控的也不止豐田這一家,日產旗下有捷特可等,現代起亞旗下有摩比斯等,思路不同。
所以,這些巨頭級的供應鏈體系,作為汽車制造最基礎的核心命脈,也和整車制造的發展思路之間,開始互搏與糾纏。
上一階段的技術路線之爭中,豐田定下的策略是,通過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來實現突圍。
而這一策略之下,這家巨頭旗下的核心板塊也分別開始推進,簡言之,這種體系模式,讓它很難像大眾那樣,說變就變。
內部的利益博弈與再分配,沖突極多。
財報數字裡,這種捆綁的深度可見一斑。
愛信精機在2022年的業務受全球新能源變革,影響很大,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財年前九個月營業利潤270.64億日元,比上年同期的1391億日元下降80.5%。
當期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36.13億日元,比上年同期的998.78億日元下降76.4%。
盡管沖擊較大,但規模仍然龐大,而回歸到上文的相同時期2018年,愛信精機前9個月當期營業利潤1614億日元,2017年同期為1856億日元。
這占到了豐田集團整體利潤的5%。
現代起亞也是一樣,摩比斯2022利潤約折合人民幣10億元,占其集團400億元人民幣利潤的2.5%,而在新能源還未興起的2018年,其利潤約折合人民幣95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現代起亞集團的約61億元的表現。
擺在全世界那些積淀深厚車企面前的是,沒有一個領導者能夠快速做出斷舍離,商業社會不是過家家,每一部分利益都需要再平衡。
而如果是硬著頭皮要推進的話,還是用大眾前CEO來舉例,在和工會的PK中說,如果大眾轉型過慢會導致超過3萬人失業。
那麼作為籌碼來看,如果不轉型的話,德國媒體給出的評估是2萬人左右可見要失業。
當然,再深入挖掘一下這種全球格局的話,局面遠比常人所能夠遇見的更加復雜。
對大多數燃油車業務做得還不錯的車企來說,眼前大大的寫著『尷尬』2個字。
在此前的中國市場競爭中,比亞迪處於相對劣勢狀態,而吉利、長城、上汽、長安等,在燃油時代掌握著相對話語權。
但也正因為這樣,比亞迪先天就有著更好的轉型機會和轉型能力,時代變化後,手中的優勢發生反轉。
在燃油車預埋的大量技術和研發工作,在當今的新能源發展趨勢裡已經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另外一個重要的影響則是,絕大多數企業在新能源業務方面是虧損狀態,蔚來一輛車虧10萬+、小鵬賣一輛虧一輛,新能源領域裡除了特斯拉、比亞迪之外,尚無出色的解決方案。
而對那些燃油車仍然擁有高銷量和不錯利潤的車企來說,不論是豐田、本田、吉利、長城還是誰,只要它們的燃油新車還在上市推出,那新能源車就勢必得讓出價格空間,換言之,新能源的定價就不能到位。
把話題再回歸到馬斯克身上,根據最新消息來看,他此次來華的3大事物分別為,修復百萬召回後的關系,與寧德時代深化合作,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相關落地。
很清晰的能夠看出,和寧德時代的合作,目標是成本更低技術更先進的動力電池;自動駕駛推進則是卡了很多年的FSD無法落地。
二者中,有一個能夠進一步突圍,特斯拉就會更快的改變市場格局。
而那時,對深耕燃油車的企業來說,其實隻有2條清晰的路,要麼是加速轉型,但要被壓著打好幾年,因為很多企業的新技術研發並沒有多久,賓士、BMW、大眾2025年的節點才跟得上。
要麼是,把自己燃油車的價格進一步下調,保持競爭力。
那,隨著汽車市場裡在新能源方面盈利的企業越來越多,另一個清晰的局面就是,靠燃油車掙錢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