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告狀:誰是無辜者,誰是流氓?

特斯拉告狀:誰是無辜者,誰是流氓?

近年來,在網絡社交媒體中,短視頻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車企和媒體嗅到其驚人的流量,也將短視頻作為營銷傳播的主要陣地。

然而為了獲取流量,自媒體蹭熱點、造謠傳謠的行為層出不窮。

6月6日,特斯拉在其官微表示,全網粉絲近700萬的汽車博主蔡某在侵犯特斯拉名譽權被判敗訴後,因拒不履行在相關網絡平臺公開賠禮道歉的義務,被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特斯拉表示,在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采集、制作、發佈者的自媒體時代,不造謠,不傳謠,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網絡不是非法地帶,造謠者要受到法律嚴懲』踢到鐵板』的蔡某也為所有媒體人敲響了警鐘。

蔡某為網紅車評人『蔡老板』,在抖音平臺擁有540萬粉絲。

2021年,『蔡老板』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發佈了一段爆料視頻,內容為『我的一個特斯拉供應商朋友曝光相關內幕』,聲稱自己的一個朋友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之一,特斯拉在國產化後對供應商采取壓低報價、嚴苛結款方式或周期等手段,此舉可能造成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同時特斯拉方面負責檢查的人員以及供應商人員存在『吃拿卡要』等行為。

據悉,該視頻播放量全網累計超3.6萬次,點贊量超26萬次,轉發量超過1.4萬次。

2022年,特斯拉起訴『蔡老板』侵犯其名譽權,要求『蔡老板』停止侵權,刪除侵權內容;公開書面道歉,在相關平臺置頂不少於90日;支付侵權損害金500萬元。

近日,判決結果公佈,法院認定『蔡老板』視頻內容並無事實依據,屬於捏造虛假事實。

且『蔡老板』在視頻中言辭較為激烈,帶有明顯的侮辱性以及負面評價,已經超出監督、批評的合理范圍,具有對特斯拉公司侮辱、誹謗的故意。

法院最終判定,蔡某應在其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向原告特斯拉賠禮道歉,並置頂持續不少於15日,並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侵權損失10萬元。

特斯拉表示,目前蔡某仍在相關網絡平臺上活躍,從起訴時的54萬粉絲量已漲至540萬,但並未因實施侵權行為受到平臺的處罰。

如果制造和傳播謠言不用付出代價,假如建立在謠言之上的流量會成為利益來源,那麼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蔡老板』漲粉爆火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消費者對於維權的高度關注。

隨著新能源高速滲透,關於新能源汽車發生事故後維權的話題也一次次沖上熱搜。

對於車企來說,個別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可能隻是幾起交通事故的數據和幾場消費者維權的公關危機,但對於每位車主和千萬級的用戶規模來說,就是一場關乎千萬個家庭的豪賭。

目前,由於評判機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缺失、維權輔助力量不足等問題,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需要有人為他們的維權發聲,也需要媒體的大量曝光來盡可能地爭取到平等的話語權。

據了解,不隻特斯拉一家車企與『蔡老板』有恩怨。

在去年5月,『蔡老板』還曾發佈視頻曝光豪車保時捷『減配』電動轉向柱的問題,號召全網多位粉絲量較高的『車評人』共同發聲。

但事件的結果對於消費者而言還是可喜可賀的,保時捷官方發佈公告對這一次事件表示道歉,並且給予了車主一定的補償。

此次豪車品牌的『低頭』也讓『蔡老板』在粉絲心中的口碑上揚,也有人評論『蔡老板』是最佩服的車評人之一。

對於『蔡老板』本人,業內一直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

有的人認為,『碰瓷』各大車企博取關注似乎已經成為了長盛不衰的『流量密碼』,也有的人認為,『蔡老板』雖然言語激烈,但他是為數不多主動擔起消費者維權大旗的媒體人,只要他呈現的內容是真實的、準確的,那麼對於消費者而言,他的行為就是正義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信息不對等、定價權不對等的環境中,是需要一些『諍言』指出汽車廠商存在的問題,也需要有人為消費者權益挺身而出『硬剛』各大車企,為消費者揭露出一些汽車消費中不為人知的『坑』。

但在巨大的流量面前,誰也無法保障所謂『揭露者』的曝光是否真的代表了消費者的立場還是出於一己私欲?尤其是像特斯拉這樣知名的品牌,任何與其關聯的話題都會引發高度關注,也往往成為輿論中的『活靶子』。

在當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中』後真相『現象盛行,輿論通常忽視對事實真假的考證,隻會把公眾的負面情緒無限煽動放大。

對於特斯拉來說,盡管在法律層面上獲得了勝訴,但仍然深陷在輿論爭議的漩渦之中。

另一方面,此次事件也給行業中部分不負責任、缺乏依據的曝光行為敲響了警鐘。

畢竟一些『先入為主』、『憑空捏造』的爆料,並不能真正維護消費者權益,反而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獲取不正當收益的『流量密碼』。

有網友認為,『蔡老板』明面上是在揭露曝光,實際上是為自己引流,在發佈5條特斯拉相關視頻後的一年內,其抖音粉絲量從50萬左右漲到300萬左右,而在發佈抨擊BMW和保時捷的視頻之後,粉絲數量超過了400萬。

『蔡老板』能否在流量高漲中堅守住揭露廠商黑幕的本心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畢竟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撲面而來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媒體為了博眼球賺流量不擇手段,不斷挑戰和突破良知和道德底線,畢竟風險和獲得的收益比例幾乎不值得一提,『造謠一張嘴,維權跑斷腿』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面對流量這把雙刃劍,如何獲取流量、使用流量並且避免被流量反噬,不僅僅依靠法律的評判,還依靠的是媒體人的自我修養。

對於汽車消費者而言,在了解信息時還是要兼聽則明,畢竟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擦亮雙眼才能保護好自己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