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反擊兇猛,馬斯克承認看走眼,王傳福20年佈局終於圓夢。

比亞迪終於讓馬斯克承認看走眼了。

5月27日,有一個網友轉發了馬斯克評價比亞迪的新聞采訪,然後問他如何看待比亞迪的?

比亞迪反擊兇猛,馬斯克承認看走眼,王傳福20年佈局終於圓夢。

這位網友其實就是想調侃下馬斯克。

因為這篇采訪確確實實打了馬斯克的臉。

當時是2011年,馬斯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持人問了他一個問題,如何看看待中國比亞迪?

馬斯克聽完後,不僅哈哈大笑,還當眾嘲笑比亞迪。

他先是幽默的說:比亞迪的車生產出來了嗎?然後又說:比亞迪的產品沒啥技術含量,它們首先要考慮如何活下去?所以特斯拉不會把比亞迪當作競爭對手。

很顯然,當時馬斯克的內心是看不上比亞迪的。

如今十年過去了,比亞迪的強勢崛起瘋狂打臉馬斯克。

因此這次有人轉發這條采訪並且@馬斯克,很顯然就是想看馬斯克的笑話,最後馬斯克很尷尬的回應: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的比亞迪競爭力很強

比亞迪反擊兇猛,馬斯克承認看走眼,王傳福20年佈局終於圓夢。

兩次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很顯然,馬斯克已經把比亞迪當作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了。

但是對於比亞迪而言,反攻才剛剛開始。

特斯拉想利用3萬美元以下的汽車壯大規模,比亞迪就從低端汽車開始沖刺豪華汽車,接連發佈數十萬元的騰勢、甚至百萬級別的仰望等車型,硬剛特斯拉。

特斯拉在中國建廠擴大產能,並且佈局歐洲和美洲,預計將產量擴大到500萬輛左右;比亞迪就在全國建設十大生產基地,甚至至也準備將工廠佈局到歐洲和美洲去。

當然,特斯拉也不含糊。

比亞迪以刀片電池掀起電池領域的革新,特斯拉就自研4680電池,也號稱要改變未來電池。

比亞迪在低端車型稱霸,特斯拉就多次降價,降維壓迫比亞迪。

他們數次隔空較量,然後慢慢碰撞,特斯拉一開始光芒萬丈,制定了咄咄逼人的戰略,而比亞迪則穩紮穩打,一步步向高端進化。

兩者多次攻守異位,如今已經正式開始全面對決。

他們不僅要在中國針鋒相對,還要在全球市場上決出勝負。

這場碰撞更是將決定未來十年內汽車領域龍頭老大的位置,甚至會改變世界格局。

可以說,未來一定是拼刺刀的時候,我相信會非常刺激。

那麼問題來了,特斯拉為啥要做低端汽車?比亞迪又是如何硬剛特斯拉?兩者到底是如何交鋒的?

大家好呀。

我是熊貓,今天就來說說比亞迪與特斯拉是如何纏鬥,以及它們的戰略變化。

首先要說明下,馬斯克看低比亞迪,很多國人可能會覺得特別憤慨,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畢竟在2011年時,兩者的差距確實很大。

當時特斯拉已經發佈了世界上第一款純電動跑車Roadster,售價高達百萬元人民幣,但是依然受到矽谷精英的熱捧。

谷歌的創始人拉裡·佩奇謝爾蓋·佈林,ebay的第一任總裁傑弗裡·斯科爾等等知名人物都是Roadster的第一批車主。

那時的馬斯克和特斯拉即使在矽谷也屬於星光璀璨的新星。

反觀比亞迪就黯淡得多了。

當時的比亞迪主力汽車還是緊湊型轎車F3,即便是在汽車工業不算強的中國,比亞迪F3也隻能排在第二甚至第三梯隊。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更是沒法跟特斯拉相比。

比亞迪在2008年推出的第一款混動車型F3DM,從上市開始,銷量就非常慘淡,到了2010年F3DM的年銷量也僅有417輛。

可以說,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從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實力來說,比亞迪確實都稱不上是特斯拉的對手。

所以那時的馬斯克才這麼傲慢。

本來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兩者恐怕不會產生什麼交集。

但是,在兩家企業巨大的差距之外,他們其實還是有著一個共同點的:那就是馬斯克和王傳福的野心都很大,讓他們冥冥之中有了第一次的路線之爭。

路線之爭幾乎貫穿了特斯拉和比亞迪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需要好好講講。

馬斯克的野心是是讓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但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

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剛剛起步,汽車的供應鏈主要以燃油車為主。

特斯拉根本拿不到優質的供應商,因此他們想要站穩腳跟就必須得先贏得高端市場掙錢,然後再向低端市場滲透。

隻有規模化後,全球的供應鏈企業才能主動為你生產產品。

2006年,特斯拉就提出了一個野心很大的項目——宏圖計劃,就是朝著這個目標走的。

這份規劃就是延續上面的思路:

第一步就是,先打造一款非常豪華和科技含量的汽車,打開知名度,同時積累技術和吸納資金,比如特斯拉Roadster就是特斯拉花費數年打造出來的百萬級別豪華跑車。

第二步是,利用積累的技術和資金,規模化生產一款中高端汽車,比如Model S和Mode X 就是售價50萬元左右。

第三步就是重復上面的模式,繼續規劃產量更大、價格更加親民的低端汽車,比如Mode3以及Model Y,這兩個車型售價剛開始時是30多萬,然後一路下降到20多萬。

在馬斯克的規劃中,還要出一款售價在10多萬的車型。

這種模式非常適合的美國矽谷企業,他們有資本,有技術,還有全球的產業鏈支撐,特斯拉很快就憑借高端車型打開知名度,大量的企業開始願意給特斯拉供貨。

馬斯克要做的就差如何規模化了。

但是想要快速規模化可不簡單,汽車已經發展了數百年,各個生產環節已經是精益求精的模式。

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估計很難短時間提高產能,完成取代燃油車的目的。

因此,特斯拉必須得對現有生產模式再次創新,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拋棄成本最高的人工環節。

2016年,馬斯克提出建立全自動化的生產模式,用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在這之後,特斯拉的一直在圍繞著生產和制造環節進行創新。

比亞迪其實也遇到供應鏈的問題。

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車。

三年後,比亞迪就嘗試研制了第一款搭載磷酸鐵電池的F3e電動車,這個時候,特斯拉的第一款電動車都還沒有發佈。

當時國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大型供應鏈企業不願意陪比亞迪試水,小型供應鏈研發能力又不足。

於是比亞迪在研發純電動的初期也陷入沒有供應鏈的危機中。

中國又沒有美國那樣全球供應鏈體系,所以特斯拉那種高端向低端滲透,全球供應的的模式根本行不通。

但是王傳福並沒有放棄,而是走上了一條至今讓我們非常佩服的路,那就是:全產業鏈自研,也叫垂直供應鏈。

只要是中國沒有的配件,比亞迪就組建團隊搞研發,三電、芯片,混動發動機等等團隊應運而生,最終連汽車外殼都是自己研發的,這一佈局就整整持續了二十年時間。

比亞迪一邊在低端車型廝殺,養活自己,一邊在積累技術,希望有一天能站穩腳跟,甚至是一飛沖天。

自此,比亞迪和特斯拉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一個在中國搭建產業鏈,一個搞生產變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特斯拉與比亞迪都談不上有什麼交集,都在各自的領域裡獨自奮鬥和突圍。

2015年時,特斯拉model S的年銷量,就達到了25202輛,驚艷了全球汽車界。

2016年,特斯拉首款SUV Model X,全球銷量也突破了10000輛大關。

2017年,特斯拉終於推出了首款量產車型——model 3,價格下探到了3.5萬-4.4萬美元,當年的總訂單量,就達到了51.8 萬輛,完成了馬斯克在宏圖計劃第一篇章中的規劃。

同一時期,中國將純電車列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並且開啟了大規模補助計劃。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大潮正式掀起。

比亞迪多年積累終於迎來了爆發的機遇。

2013年,比亞迪推出了第一款搭載DM2.0技術的混動車型——秦DM轎車

2015年,比亞迪推出了混動SUV唐DM,靠著秦和唐的銷量帶動。

同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近6.2萬臺,超過日產、特斯拉,奪得了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寶座。

在這期間,特斯拉和比亞迪唯一的交集就是馬斯克采訪時,對於比亞迪的輕視。

然而在這輝煌的背後,其實藏著比亞迪和特斯拉的產能陣痛。

特斯拉在美國全自動化生產線搭建時,遭遇了技術困境,部分機器人根本無法取代人類,不要說復雜的操作,就是連普通的擰螺絲效率都比不上人工。

由機器人生產出來的產品有高達40%左右需要報廢或者返工,生產效率隻有其他車企的四分之一,原定的周產能達到5000輛,其中合格產品隻能達到700輛。

特斯拉的產能低到令人發指!

馬斯克急得連續開除幾十位高管,甚至親自到工廠監督,但是依舊無法解決全自動生產線的技術問題,特斯拉已經走到破產的邊緣了。

馬斯克被迫暫時放棄全自動生產線,尋找其他高效生產汽車的方法。

於是擁有全球最強大供應鏈,生產效率最高的中國,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生產基地。

2018年,特斯拉向中國許下了諸多承諾,獲得了中國的支持。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開建,特斯拉與比亞迪的碰撞終於到了正面交鋒的時候了。

不過這第二次碰撞更多的是輿論交鋒

如果了解汽車歷史的應該都知道,當時比亞迪情況並不會比特斯拉好到哪裡去。

倒不是說比亞迪自身問題,而是那一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非常混亂,騙補貼、虛標,各種不合格的新能源車層出不窮,導致很多消費者對於純電動車並不信任。

市場上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這對於比亞迪是非常不利的。

錢掙少了,以後可以再掙,但是消費者不敢買電動車,直接影響了電動車的未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比亞迪和其他認真做電動車的車企都會受到的影響。

因此中國引進特斯拉,就是讓特斯拉來充當這個鯰魚,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這鯰魚是進來了,可另外一個問題也出現了:中國車企如何與特斯拉競爭?

當時面對特斯拉,沒有任何車企敢輕視他,在他們看來特斯拉不是鯰魚而是鯊魚。

中國新能源車企,恐怕不是他的對手。

這句話可不是我說的,而是車企們當時的心態。

其中理想汽車的CEO李想最為直接,他不僅在網上呼籲:『特斯拉都已經達到家門口了,別再搞這些丟人的宣傳手段自嗨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甚至有一次非常悲觀的問:到底怎麼樣才能打敗特斯拉。

從這也可以看出中國車企面對特斯拉壓力有多大,其中比亞迪又是中國電動車的代表。

在這一輪的輿論交鋒中,中國車企可謂完敗,包括比亞迪

有人說特斯拉就像汽車界的蘋果一樣,它的地位超然,沒有人認為中國車企能夠打敗它。

如果硬要說有一家企業能夠淡定應對的話,那一定就是比亞迪。

相比起特斯拉,比亞迪的生態其實更像蘋果。

蘋果的核心在於封閉系統,而比亞迪的核心也在於全產業鏈自研,他們的生態同樣是封閉的。

2018年時,比亞迪就在自研核心技術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搞出了自己的三電,同時也佈局了混動系統、芯片以及刀片電池。

就像一個高手修煉內功一樣,在大成之前,比亞迪的確還無法與特斯拉相比。

2020年,比亞迪與特斯拉終於正面交鋒了。

當年,特斯拉的Mdel 3正式開始量產,同年9月,馬斯克正式提出了『一體化壓鑄』技術。

這項技術非常有意思,原本汽車後地板有70多個零部件,自動生產線根本無法高效生產。

於是馬斯克幹脆把這70多個零部件全都去掉,合成到一個零件上,不但減少總裝過程中對人工的需求,還提高了制造效率。

但是這還不是最關鍵的,特斯拉還實現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革命性創造:那就是馬斯克心心念念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也有了部分突破。

他們將自動駕駛的理念引入產線中,創造出了『工作站控制』

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它可以感知外界的信息,然後將數據傳送到AI進行分析,再做出決策,就像人的大腦一樣,解決以前機器人不夠智能的問題。

雖然它還無法解決真正全自動生產線的難題,但是在這套系統的幫助下,特斯拉的生產效率直線上升。

以上海超級工廠為例,原本它的年產能規劃隻有50萬輛,但是引入這套系統後,年產量達到75萬輛,效率提升了50%。

生產效率上來了,成本就下去了!

於是,特斯拉就有底氣繼續走宏圖計劃的第二步:降價搶占市場

那段時間大家應該都有看到,特斯拉隔段時間就降價的新聞,有時候中國消費者剛剛買完Model 3,特斯拉後腳就降價了,讓很多特斯拉車主非常不爽。

但是更不爽的是中國車企,連特斯拉都降價了,中國車企是否應該跟著降呢?

可跟著降的話,本來就虧損的企業壓力就更大了;不降的話,就會失去市場和口碑。

可以說到了這時,馬斯克宏圖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中國車企十分難受。

如果按照這種節奏,中國新能源車企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但是比亞迪不答應。

特斯拉的戰略成功了,比亞迪十多年的自研戰略同樣到了豐收的時候。

2018年12月,比亞迪發佈了IGBT4.0技術,打破了外國企業在車用IGBT芯片上的壟斷。

2019年1年,比亞迪憑借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並在次年推出刀片電池,一舉改變了以三元裡為主的電池格局。

2020年,比亞迪發佈了兩款第三代DM系統,其中DM-i也徹底顛覆豐田的混動技術。

自此比亞迪的生態逐漸完善,不僅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而且車型從低端已經逐漸擴展到了中高端。

比亞迪的反攻開始了。

2020年是比亞迪與特斯拉攻守異位的一年。

以前都是特斯拉主動降價,對中國車企進行極限施壓,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卻無法對特斯拉形成壓力。

但是在2020年以後,特斯拉卻感受到了比亞迪的壓力。

這一次是兩者供應鏈模式的再次較量,而這一次比亞迪的模式完勝特斯拉。

2020年,因為疫情全球制造業都受到影響,供應鏈平衡模式被打破。

各大車企的缺芯潮持續了一年多,很多車企都被迫延期交付甚至減產,其中就包括擁有強大供應鏈的特斯拉。

剛開始時,特斯拉的產能並不受影響,他們非常註重汽車的智能化,所以芯片在他們的戰略裡地位非常重要。

在很早的時候,特斯拉就組建了芯片團隊,對芯片進行自研和供應鏈管控。

當出現芯片短缺時,他們就立刻啟用供應鏈應急備案。

因此缺芯潮的初期,在其他車企出現延期和停產時,特斯拉並沒有受到影響。

2020年,特斯拉的銷量和產能直接飆升一倍。

外界一致認為特斯拉擁有先見之明。

然而僅僅一年後,特斯拉就支撐不住了。

馬斯克先是主動承認芯片短缺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然後在特斯拉的部分車型中被迫移除了一個控制芯片。

根據路透社的新聞報道,這個芯片是汽車的轉向架芯片,屬於備用芯片,所以特斯拉不打算直接告訴消費者。

說白了就是因為芯片短缺,隻能偷偷減配,至於損失嘛 ,最終自然隻能消費者買單。

其實不隻是芯片,影響特斯拉產能的還有電池。

特斯拉最早的電池供應商是日本松下。

但是松下的電池技術不過關,一直無法提升,直接影響Model 3的產能。

2019年,馬斯克被氣得對松下破口大罵。

2020年,特斯拉就主動調整了供應鏈戰略,引入了LG和寧德時代生產的電池,然後又和比亞迪達成了刀片電池供貨協議。

這才幫助特斯拉穩住了產能。

有了這兩個教訓,特斯拉認識到自己的戰略並不完美,一些核心技術不能依靠其他人。

於是特斯拉開始瘋狂補課,他們一邊擴大汽車產能,一邊佈局芯片和電池工廠,甚至和中國電池企業搶購全球的礦產資源。

但是這樣的補課哪有那麼容易,單單4680電池來說,生產技術不過關,性能達不到預期,產能低等問題一直在重復出現。

特斯拉也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自己犯下的錯隻能自己往肚子裡咽下去。

比亞迪就完全不一樣了。

2020年,比亞迪已經構築起了自己的垂直供應鏈體系。

小到LED車燈、顯示屏,大到最重要的電池、電控、電機三電系統,他們都有能力自己生產,因此當外界出現供應鏈崩盤時,比亞迪卻能輕松應對。

2020年,比亞迪汽車銷量達到40萬輛,其中新能能源汽車還不到18萬輛。

但是到了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飆升到59萬輛,同比增長231.6%;2022年,比亞迪汽車銷量再次飆升到186萬輛,而且全部都是新能源汽車,一舉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車企的銷冠。

在疫情肆虐的那幾年,比亞迪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

但是這還沒完,比亞迪一改往日的垂直封閉式供應鏈模式,而是將旗下供應鏈加快對外開放。

這個戰略早在2017年就已經提出來了。

當時王傳福認為垂直供應鏈在初期是有好處的,造車初期,供應鏈不穩定,所以汽車零配件自研自用可以保證電動車的質量。

但是隨著電動車的發展,供應鏈模式已經成熟,再自產自銷無法形成規模和技術優勢,隻會讓整個集團背負上沉重的包袱,最終會反噬比亞迪汽車。

於是他定下了開放供應鏈的戰略。

在這之後,比亞迪汽車零配件不再局限集團內部,而是自產和外購各占一半,誰有優勢就采用誰,如果沒有競爭力隻能被淘汰。

2020年後,比亞迪對外開放的力度再次加大,幾乎是來者不拒。

豐田找比亞迪代工,求購刀片電池,比亞迪馬上就和他們成立合資公司;特斯拉向比亞迪求購刀片電池,方便他們生產更低價格的汽車。

只要比亞迪能供應刀片電池,特斯拉的汽車就能再降2萬元左右,這個價格足以威脅到比亞迪但是比亞迪依然沒有拒絕,而是堅持開放供應鏈。

此時兩者的供應鏈模式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於是就有了第三次較量:市場競爭

而比亞迪沒有讓人失望,他們的銷量依舊強勁。

2023年第一季度,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就超過55萬輛,銷售額同比增長近80%《79.8%》,利潤更是翻了近6倍《593.68%》。

反觀特斯拉已經用完了所有的底牌,他們唯一的勝算就是堅持全自動產業鏈,一邊繼續降價,主動開啟價格戰,一邊繼續在全球建廠擴充產能。

但是這個效果並不好,降價導致特斯拉的利潤暴降25%;全球建廠也隻能呼籲中國供應商過去幫忙搭建產業鏈。

特斯拉隻剩下一個3萬美元以下的緊湊車型的牌可以打了,這才有了開頭馬斯克承認自己看走了眼的事情。

這下壓力給到了特斯拉這邊。

在這之前,國內外幾乎沒有人認為特斯拉會被其他車企超越,即使是有,那也是其他老牌汽車巨頭,而不是中國車企。

更關鍵點的是比亞迪的攻勢還在繼續,而且是車型和市場雙重沖擊。

2023年,比亞迪發佈了多款新車,其中還包括B級別的中端車型和高端車型,甚至豪華車型。

要知道,汽車市場有『得B級車者得天下』的說法,在這個領域的車型一直都是以外企為主,其中特斯拉的Model 3就是B級車型。

至於高端和豪華車型更不用說,外企幾乎壟斷了這兩個領域。

比亞迪向B級車和高端車型發起沖鋒,這也意味著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拼刺刀的時間正式來了。

同時拼刺刀的還有全球市場。

既然特斯拉能在全球銷售,比亞迪自然也可以。

2022年時,比亞迪全年累計出口汽車僅有5.5萬輛,到了2023年時,比亞迪在前五個月就就出口了約6.9萬輛汽車,同比增長了14倍。

這個數據還無法和特斯拉相比,但是它的意義非常大。

可以說,比亞迪與特斯拉的數次較量中,兩者從路線之爭,到輿論之爭,再到市場之爭,特斯拉一開始光芒萬丈,制定了咄咄逼人的戰略,而比亞迪則穩紮穩打,一步步向高端進化,兩者的較量有輸有贏,未來的較量還要看誰的底蘊更大。

好了,我是熊貓,本期就到這裡,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