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鈴木S-CROSS中國申報在網上公佈,據悉新車搭載1.4T+48V輕混系統,鈴木或是意欲抓住混動熱潮,重回中國市場。
回顧鈴木離場的原因,應了那句老話:優勝《參數丨圖片》劣汰,彼時的他們跟不上中國市場的升級。
如今,這一困局也降臨在馬自達身上,在一馬和長馬合並後,銷量反而每況愈下。
數據顯示,6月份馬自達在華銷量僅為10145輛,暴跌40.3%,上半年銷量隻有6萬多輛,到今年結束,累計銷量能否超過15萬輛還是個未知數。
說實話,作為一個高人氣品牌,而且還是國內合資日系陣營的老資格,確實不應該混到這個地步。
變成這個垂死掙紮的現狀,與其歸咎於市場不景氣,更多是源於其自身。
偏執與傲慢,讓馬自達無路可走?
『執著於內燃機技術的突破』是馬自達的標簽,也是人們對其表示尊重的原因所在。
然而馬自達的努力,反而讓人有這樣的感覺——錯誤的偏執,對市場的傲慢。
先是對轉子的堅持,馬自達將之稱為『第二次內燃機革命』,可死磕多年,依舊沒能解決高磨損、高油耗的弊端,無法滿足節能減排的需要,最後不得不暫停項目,一度成為業界笑柄。
接著是對自然吸氣的堅持,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馬自達錯就錯在沒有重視中國市場的需求,甚至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平心而論,馬自達的創馳藍天自然吸氣發動機在技術層面確實優秀,但其來到中國市場的時間不對——2013年中下旬。
而從2014開始,渦輪增壓發動機興起並成為主流,可馬自達絲毫不理會,還是堅持自身的主張,創馳藍天的技術水平也一直停留在2014年,沒有絲毫進步。
以作為品牌門面的B級車和中型SUV為例,主流品牌要麼2.0T加身,主打性能感。
要麼油電混合,追求極致的燃油經濟性。
而馬自達阿特茲,卻是兩不沾。
如上表所示,比性能,2.5L的阿特茲被天籟和邁騰吊打。
比油耗,完全被有混動系統的雅閣、凱美瑞碾壓。
兩邊都不討好,就算操控再好又有什麼用,因為在消費者眼裡,要麼動力強,要麼油耗低,什麼都沒有,自然沒有選擇的必要。
這一境遇,也是馬自達全系車系的現狀,此前唯一能破萬的昂克賽拉,消費者看重的不是駕控體驗,而是顏值和價格便宜。
不僅如此,面對中國市場的新能源熱潮,本田、豐田有油電雙擎提前佈局,大眾不僅有插混,還推出ID系列車型,日產e-power技術上線。
而馬自達隻是選象征性的推出2.0L+24V後,便再無明顯動作……
說實話這樣的馬自達和擺爛有什麼區別?尤其是與一馬產品線整合後,這種感覺愈發明顯,與其說是處於品牌整合的震蕩期,倒不如說是被市場淘汰,無路可走。
總而言之,馬自達在中國的發展就是一次次錯過機遇,錯誤的偏執和對市場的傲慢,讓技術優勢蕩然無存,沒有拿出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東西,這點就遠不如本田和日產,前者有地球夢,後者有超變擎,都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
再看鈴木就聰明不少,懂得抓住重回賽道的機會,如果馬自達連鈴木的覺悟都沒有,那真離退出中國市場不遠了。
銷量盈利齊下滑,馬自達陷入內憂外患
馬自達在中國每況愈下的表現,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其重心是海外市場,中國從來不是重點。
但該論調有些本末倒置,是中國市場放棄的傲嬌的馬自達。
如下圖所示,從2015年到2021年,馬自達在中國的表現就像過山車,巔峰時期是2017年,銷量為318587輛。
主要功臣是長安馬自達的昂克賽拉,一汽馬自達可忽略不計。
而同年的東風日產突破百萬,東風本田、廣汽本田超70萬,一汽豐田69萬,廣汽豐田超44萬,此時的馬自達還能在市場二線占據一定席位。
隨著2018年車市洗盤,2019年起其市場份額持續下滑,2021年隻以18.3萬輛成績收官,不到廣汽本田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這是並入一汽馬自達車型後的表現,就算在三線也隻能排到下遊。
那在海外市場馬自達就能吃香嗎?答案同樣不樂觀。
據最新數據顯示,馬自達6月在美國銷量為15130輛,暴跌53.6%,1-6月銷量142803輛,下降了24.5%。
另據馬自達2021財年財務報告顯示:2021財年凈銷售額為2.88萬億日元,較2020財年下跌16%。
營業利潤為88.2億日元,同比減少79.8%,凈利潤-316.5億日元,2020財年凈利潤則為121.3億日元。
最可怕的是,馬自達業績滑坡早在4年前就已出現:2018年營業利潤率從2017財年的4.2%降至2.3%,大跌43%;2019年,售額為3.4302萬億日元下滑3.8%,凈利潤121億日元,下滑80.8%。
這樣的松動是否與其在中國市場的收縮有關還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馬自達現已陷入內憂外患的狀態了。
貴言堂:
馬自達的技術研發能力,我們是持以肯定的態度,但對於中國市場,他們確實缺乏敬畏之心。
鈴木還懂得抓住混動潮流意欲重返中國,而馬自達卻持續擺爛,市場表現急劇收縮。
如今其在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都出現下滑,生死存亡已經迫在眉睫,還能走多遠,得看市場還有多少空間給它了。
繼一汽馬自達退市後,岌岌可危的長安馬自達也要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