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興趣才是成功之母?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好多人對此有誤解,認為一次失敗,後面必定會成功。

其實沒有這種道理。

經歷失敗可以讓人積累經驗,下次犯錯的幾率小一些,但能否成功就不一定了。

縱觀馬斯克和一眾知己好友的創業歷程,我發現成功之母還真不是失敗,而是另一樣東西。

馬斯克一共創立了四家公司:Zip 2,PayPal,SpaceX和特斯拉。

前兩個公司都順利被收購,馬斯克也由此成為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

SpaceX和特斯拉經歷各種考驗,目前早已成熟壯大,走上正軌。

馬斯克這四個公司,沒有一個失敗的。

他的成功肯定不是失敗所賜。

那是什麼原因呢?很簡單:興趣。

從馬斯克的成長經歷看,他一開始就是個興趣明確的孩子。

馬斯克從小顯得木訥內向,不善與人交流。

但是他非常愛看書,而且博覽群書,既喜歡讀有關現實世界的書,比如物理化學之類,也喜歡科幻小說。

每次讀完書後,他就會靜靜地思考。

連他媽媽都覺得自己兒子太安靜了,可能有心理問題。

但其實馬斯克的思維在高速運轉。

而且他是視覺思維,再抽象的東西也能化作生動的形象,在腦海中看得一清二楚。

馬斯克很小就對物理感興趣。

別人家小孩怕黑,他直接說『黑暗就是沒有光,沒什麼好怕的』。

這種理性思維讓他和周圍格格不入。

好在他父母遵從放養原則,給他提供很多很多讀物,讓他自由發展。

馬斯克在中學時開始對計算機感興趣,而且自學了編程。

他後來又迷上了火星移民和新能源。

在學校,他可以和弟弟自由討論太陽能的發展,把周圍同學聽得一愣一愣的。

在移民加拿大後,他選擇了物理專業。

到了美國賓校後,他又學習經濟學,立志經商,做新能源公司。

本科畢業後,他在攻讀斯坦福博士和創業之間選擇,思考良久後、決心投身互聯網大潮,由此開始了傳奇的矽谷經歷。

如果說創立Zip 2和PayPal是出於對計算機的熱愛,那麼SpaceX和特斯拉就是他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移民火星和用新能源拯救地球。

馬斯克所做的選擇,包括移民火星、新能源 汽車 、學習物理和經濟學、放棄博士學位去創業等等,都是獨立自主的,沒有一點父母的指導。

《他父母很早就離婚了。

父親是工程師,根本反對他去美國發展,也沒給他提供學費。

母親是營養師和模特,自己有男友和事業,支持他自由成長。》

這些選擇都是馬斯克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然而然做出的,沒有誰強加在他頭上,也沒有過多功利的考慮 《比如進政府做公務員,圖個穩定之類的》。

順其自然,結果還不錯。

巧的是,和他一同創業的幾位知己,也是按照自己興趣發展的人。

比如說SpaceX的技術元老Tom Mueller。

他是火箭引擎專家,SpaceX的技術靈魂。

沒有他就沒有SpaceX的一系列火箭。

Mueller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小鎮。

他從小就酷愛科研和工程,沒事就把家裡的電器拆開再裝好。

小學時他對火箭產生濃厚興趣,12歲就自己做了個太空艙模型,13歲又造出火箭引擎模型,在科學比賽中一鳴驚人。

考大學時,Mueller選擇了自己熱愛的機械工程專業。

從愛達荷大學畢業後,他來到加州,先後在幾家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火箭引擎制造經驗。

2002年,Mueller在工作期間偶遇馬斯克。

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歡。

他們都對火箭制造有濃厚興趣,而且馬斯克正需要一個能做引擎的人。

他把Mueller看作知己,不僅向他展示自己的火箭預算表,請他提意見,而且把他帶進SpaceX創業小組,讓他成為公司元老。

Mueller是典型的能力強、脾氣好的理工男。

他在SpaceX一幹就是18年,歷任總工程師和CTO。

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但他忠心耿耿,始終與馬斯克站在一起。

在職期間,Mueller為公司主持研發了一系列火箭和太空飛船,幫助馬斯克拿到了NASA的大訂單,使得SpaceX不斷發展壯大。

他去年59歲宣佈正式退休。

可以說,Mueller一生都在做他喜歡的事情:造火箭。

從小時候的模型到後來的真火箭,他對火箭的愛已經持續了近50年。

濃厚的興趣讓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專業,又引到他到了適合自己的地方《南加州是美國航天公司的聚集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最終千裡馬遇伯樂,與馬斯克成就了一段航天佳話。

特斯拉的技術元老Jeffery Brian Straubel也是如此。

Straubel的太爺爺早年在美國開設了機械公司,專門給船生產內燃機。

他受家族影響,很小就對化學機械感興趣。

他喜歡在父親的車庫裡做各種化學實驗。

上化學課時,也常常喜歡玩創新,有一次甚至引起了爆炸,在臉和脖子上都留下了疤痕。

但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覺得這是為科研獻身。

此外,他也喜歡拆裝各種機械,弄懂其中的原理。

中學畢業後,Straubel考入了斯坦福大學,主修物理。

但是把最難的課程修完後,他發現物理不是自己真正想學的。

因為它研究的東西都是理論,實踐太少。

《巧的是當年馬斯克也放棄了斯坦福的物理學博士攻讀計劃。》

這一點我也有些體會。

高中時,我也有偏科的毛病。

別人是偏文科或者偏理科,我是理科內偏科,重化學,輕物理。

不知道是老師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我覺得化學特別有意思,而且總是拿高分。

相比之下,物理顯得有點虛無縹緲,甚至難以理解,分數也一般。

後來想想,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話說Straubel放棄物理後,覺得青春可貴,不能再浪費時間。

他幹脆隻學感興趣的東西。

他自創了一門學科叫能量系統工程學,把計算機科學和動力電子學結合。

說白了,就是將軟件和電力結合起來一起控制能量。

等一下,這不就是特斯拉幹的事麼?用電腦軟件和鋰電池控制 汽車 的運動。

難怪馬斯克後來對Straubel一見傾心,原來冥冥中自有天註定。

Straubel在斯坦福很開心地學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放學後沒事,他繼續幹喜歡的事,與一些小的創業公司混在一起。

這些公司做的是太陽能和電動 汽車 《又是馬斯克的最愛》。

Straubel經常在他們的車庫裡做實驗。

他曾經買了個十手的保時捷,然後自己造出了電動機,充電系統和軟件控制系統。

後來他又加了混合動力,把車輕輕松松從斯坦福開到洛杉磯。

這些行為在外人看來不是務正業,卻讓他獲得了制造電動 汽車 的寶貴經驗。

2002年研究生畢業後,Straubel去了一家生產混合動力 汽車 的公司工作,然後又追隨著名工程師去生產電動飛機。

此外,他還給創業公司做電力顧問。

和Mueller一樣,他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先進的鋰電池技術。

當年他在斯坦福的太陽能 汽車 社團參加了全國比賽,從芝加哥開到了洛杉磯。

Straubel住在洛杉磯,大家比賽之餘就找他玩。

幾個年輕人在一起討論起了鋰電池。

他們想到個人電子用品的鋰電池很小,如把幾千塊連在一起,也許能讓 汽車 跑幾千公裡。

多年對化學和機械的興趣,讓Straubel覺得這個想法大有可為。

他很快又加入了這個社團。

平時他在洛杉磯工作,周末就坐飛機去Palo Alto,然後騎車到斯坦福去搞電動 汽車 。

經過不懈地努力,他還真設計了一輛鋰電池 汽車 。

Straubel非常高興,但是社團都是窮學生,沒有錢支持他造車。

他隻能自己去矽谷找風投,但是沒有人識貨。

後來,在一次陪老板的飯局上,他遇到了馬斯克。

要不說,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

席間他偶然說起自己業餘搞電動 汽車 ,用的是鋰電池。

沒想到馬斯克聽了以後特別感興趣,當即給他一萬美元,支持他的 汽車 項目。

Straubel一看,真是遇到知己了。

他馬上又帶馬斯克去試開最先進的電動 汽車 ,地點在洛杉磯的技術公司AC Propulsion。

這款車可以在5秒內從0加速到60英裡/小時。

馬斯克覺得非常好,想把這款車商業化。

但是,AC Propulsion對此興趣不大。

馬斯克很想做電動 汽車 這塊,覺得如果別人不想幹,那就自己來。

他認定Straubel是天選之人,於是把他介紹給了特斯拉的其他創始人 《他自己是大股東》。

至此,Straubel和馬斯克開始了長達17年的合作。

他2004年加入特斯拉《005號員工》,專門負責電池技術。

目前,他擔任CTO,是公司的技術靈魂。

如果說沒有Mueller,就沒有SpaceX,那麼沒有Straubel,就沒有特斯拉。

和Mueller一樣,Straubel一生也在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從兒時的化學實驗,到斯坦福自學成才,從自己研究鋰電池技術,到擔任總工程師制造電動 汽車 ,他把對化學和機械制造的熱愛發揮到了極致。

馬斯克也把他視為知己好友,兩人一起開創電動 汽車 新時代。

前面說的這三個人都是理科生,本身有科學天賦和濃厚興趣。

其實文科生也不例外。

特斯拉就有這麼一位。

馬斯克推出第一輛電動車Roadster後,開始構思下一輛車Model S。

為了讓新車有酷帥的外型,他幾經波折,請來了著名 汽車 設計師Franz von Holzhausen。

這位設計師也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遵從本心,闖出了一片天地。

Holzhausen祖籍德國,全家早年移民美國。

他在康涅狄格州一個小鎮出生長大。

父親是產品設計師,這讓他從小對畫畫耳濡目染,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上學後,Holzhausen開始關注 汽車 。

他對畫車著了迷,別人在上課記筆記,他在書本上畫喜歡的車型。

高中畢業後,他報考了紐約的雪城大學,主修工業設計,但是內心對 汽車 念念不忘。

一次偶然的實習,讓他了解到洛杉磯的藝術學院專門教 汽車 設計。

於是他大三轉校洛杉磯,為成為 汽車 設計師而奮鬥。

大學畢業後,Holzhausen首先在密歇根的福特公司實習,然後在德國大眾 汽車 公司工作。

在這裡,他協助設計新型甲殼蟲 汽車 ,結果產品大受歡迎。

這項工作讓他在 汽車 業嶄露頭角。

在大眾待了八年後,Holzhausen向往南加州的 汽車 文化,於是跳槽到了通用公司,後來又到了馬自達擔任設計總監。

到此為止,Holzhausen的 汽車 設計之路非常順利,似乎達到了頂峰。

但是每日在大公司的官僚文化裡浸染,他感到厭倦無聊,渴望突破自我,設計更好的 汽車 。

通過朋友的介紹,他了解到特斯拉在物色一位總設計師。

出於對創業公司的好奇,他和馬斯克見了面。

馬斯克對Holzhausen可以說是‘一見鐘情’,認定他就是Model S需要的人。

為了說服Holzhausen為自己工作,馬斯克費了一番功夫。

此時,Holzhausen有兩個選擇:留在馬自達,位居高位,衣食無憂;放棄一切,加入特斯拉,開啟人生新篇章。

內心對創新的渴望,讓他決定人到中年再冒一次險。

就這樣,Holzhausen加入了名不見經傳的電動 汽車 公司,在三個月內就做出了Model S的成熟設計圖。

他和馬斯克交流順暢,彼此理解。

在別人看來,馬斯克的很多想法,比如隱形車把手、7人座椅、大塊觸摸屏電腦等顯得不可思議。

但在Holzhausen眼裡,這些都是創新點,他盡力去實現。

更可貴的是,當Holzhausen知道特斯拉陷入財政危機、瀕臨破產時,他沒有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而是更加全力以赴,盡快完成了Model S的模型,為特斯拉挽回聲譽、爭取資源。

結果在他加入公司僅半年後,馬斯克就向世界推出了Model S。

從2008年加入特斯拉,Holzhausen已經和馬斯克並肩戰鬥了13年。

他主持設計了Model S,Model 3,Model X,Model Y,第二代Roadster,和尚未與公眾見面的電動卡車Semi。

可以說沒有Holzhausen,就沒有今日性感前衛的特斯拉 汽車 。

他的人生歷程寫滿了對 汽車 濃厚的熱愛。

他每一個人生選擇,從兒時酷愛畫車,到大學轉校學習 汽車 設計,從設計新型大眾甲殼蟲,到成為特斯拉設計總監,都由自己的興趣主導,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說到這,我想起中學時一位好友,從小喜歡畫漫畫。

她文理分班時去了文科班,成績一般,但是在繁重的課業之餘,一直堅持自己的興趣,而且很早就計劃去日本留學。

中學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

前幾年我在Instagram 上偶然發現,她真的去了日本學習專業美術,而且成了漫畫家,目前定居橫濱,生活幸福。

我很佩服她的堅定執著,也祝願她的事業未來發展更好。

看來老天還是寬容的,機會和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考試分數並不能決定一切。

這裡也奉勸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課外興趣不要橫加阻攔。

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規劃、發展人生,可以有不錯的結果。

有明確的興趣很重要,這個興趣有市場、被人需要也很重要。

只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