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又是特斯拉??

當林志穎、特斯拉、車禍三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會產生多大的化學反應,相信很多人都很難預測。

歲月不曾改變林志穎的容顏,特斯拉做到了。

作為專業賽車手的林志穎駕駛特斯拉 汽車 在臺灣桃園發生嚴重車禍,若不是好心市民及時搶救,後果將不堪設想,消息一出像一個大石頭砸進平靜的湖面,在國民中掀起巨大的浪潮。

前有特斯拉 汽車 剎車失靈事故、自燃事故、漏水事故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特斯拉也因此惹上不少官司。

後有林志穎曾多次在社交媒體公開稱贊特斯拉,他表示說,電車裡面最喜歡特斯拉,駕駛體驗不輸跑車。

按理來講,事故發生當天,林志穎的車裡坐著自己雙胞胎兒子Jenson,應該不存在暴力駕駛的可能。

同時,自己也是專業賽車手出身加上對特斯拉的熱愛和認可,對駕駛特斯拉非常熟練,因此,林志穎駕駛特斯拉發生車禍,所帶來的爆炸效果和沖擊力直接把特斯拉又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

最近幾年,特斯拉 汽車 一直是 汽車 行業的一個現象級話題。

有人說特斯拉是沽名釣譽之徒,有人說有人說特斯拉是有錢人的華麗玩具,有人說特斯拉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資產泡沫和營銷謊言,也有人說特斯拉的領導人是現代版鋼鐵俠,特斯拉是 汽車 界的蘋果,它代表了整個行業的革故鼎新。

高光之下的特斯拉收到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作為新能源電動車裡的佼佼者,從消費群體產生割裂現狀,形成了明顯兩極分化的態度。

一部分消費者認為,特斯拉打破常規的單踏板模式是致命的陷阱,是反人類的發明。

傳統的雙踏板模式是:左邊下踩減速剎車,右邊下踩加油提速,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的單踏板駕駛模式是:下踩加速,抬腳剎車。

對於一些人而言,遇到緊急情況下電門和剎車分不清,開車時就像坐在風險上面,極容易出現事故。

於是,大家的質疑聲噴薄而至。

到底是我開車,還是車開我?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到底是人適應車,還是車適應人?到底是買了個車,還是買了個爹?

同時,對於特斯拉的動能回收模式,從先前的可以在車機系統裡面自由選擇關閉或不關閉,到現在直接取消關閉選項,讓人無所適從。

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奉行極簡主義的特斯拉做工粗糙,懸掛系統也表現得差強人意,頓挫感強烈等等,這些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也足以體現特斯拉的不足之處,把一部分糾結買不買特斯拉的車主直接勸退。

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

當企業家變成資本家時,利益至上必然會反噬自己。

作為特斯拉和蘋果的領導人,馬斯克和喬佈斯身上都有一種共同點,就是骨子裡的極客精神。

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從功能 汽車 到智能 汽車 ,將 科技 融於生活,將細節做到極致,創新迭代成長,撼動了傳統領域的認知和轉變。

瑕不掩瑜,因此在另一部分消費者看來,特斯拉作為30萬左右的 汽車 ,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智能駕駛技術,油門響應,轉向性能、回饋,充電快,操控性好等等,讓特斯拉 的核心競爭力一騎絕塵,其他 汽車 隻能望洋興嘆。

特斯拉更是充分利用第一性原理,打破傳統,創新發展。

讓特斯拉在改進提升方面,得到質的飛躍。

每次升級,賺足了眼球,在大家心中占據了重要的分量。

如今,正是 汽車 行業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變革的窗口期,透過特斯拉的現狀,有利於窺一斑而知新能源 汽車 時代的全貌。

這次林志穎車禍事件,我們也看到,特斯拉的普通事故率小於其他 汽車 ,但是特斯拉的重大事故率高於其他 汽車 。

特斯拉如果想著『閉上眼睛就天黑』,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對待消費者,必然會把自己的路堵死。

我們也不能用特定固化的思維看待特斯拉,用萬分之一的死亡比例,占據了95%的媒體報道,用放大鏡的眼光看待特斯拉的事故,使得大眾認為特斯拉頻頻出事。

畢竟任何車企也無法保證出廠的車輛百分百不會出現意外,如果用平和的眼光看待特斯拉,作為國產 汽車 ,大家的包容標準是否會放寬呢?

輿情如水,企業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輿論對特斯拉的監督,比其他品牌要強一萬倍。

強壓之下,特斯拉更應該認真審視自身不足,重新定位。

不要讓大家談特斯拉色變,一旦發生車禍,人們不約而同地發出質疑『為什麼又是特斯拉』,永遠要記得閉門造車終究走不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