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然收官,但回望過去一年保險業的發展路徑,仍有很多值得紀念與總結之處,其中就包括終於等來復蘇翻盤時刻的財產險。
說起2022年的財產險市場,相較人身險市場仍處於艱難磨底階段,前者率先在負債端實現企穩回暖,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前10月,財產險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9.69%。
除保費收入穩步增長外,受2022年疫情導致車輛出行減少、車險出險率下降,加之車險綜改沖擊弱化等因素影響,亦助推財產險綜合成本率得到改善。
從非車險業務的發展情況看,2022年家財險、責任險、農險、健康險等多個非車險種保費收入表現不俗,這也折射出財產險市場的業務結構在不斷優化。
當然,長期而言,財產險市場也並非一片坦途,車險業務方面,隨著2023年交通出行的恢復,車險賠付率或面臨走高的挑戰。
此外,在2022年監管叫停『藥轉保』業務等更為嚴格的規范下,行業主體該如何在合規的基礎上謀創新,仍是一道難題。
再有,在財產險市場強者恒強的格局之下,中小財險公司如何保住生存飯碗,實現逆勢突圍,更有待觀察。
2022年財險業經營狀況的持續改善,成為保險市場上難得的一抹亮色。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0月,財險業原保費收入為1.06萬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9632億元,同比增長9.69%;此外,2022年前10月,財產險公司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9.94%。
透過近10個點的保費收入增速,不難感受到,當前財險業已逐漸走出低谷,步入恢復性增長階段。
而剖析財險業回暖的重要原因,實際上與過去一年來車險業務的企穩復蘇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2022年前10月,財產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取得原保費收入6645億元,同比增長6.24%。
對比2021年同期,彼時財產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原保費收入增速為-8.38%。
顯然,相較前兩年車險市場持續受到車險綜改的沖擊,2022年這一因素的影響正逐步削減。
當然,除車險綜改影響減弱外,車險保費收入的穩健提升還與2022年政府陸續出臺購置稅減半、購車補貼等優惠政策,刺激新車銷量增長不無關系。
據中汽協預測,2022年汽車總銷量將達到2680萬輛,同比增長2%,其中乘用車銷量達2350萬輛,同比增9.4%。
招商證券發佈的相關研報也顯示,2022年車險保費變化與新車銷量相關性較高。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車險業務不僅為行業保費收入作出貢獻,受上半年疫情反復導致車輛出行減少影響,車險市場的賠付率也顯著降低,進而推動了行業綜合成本率逐步改善,承保利潤實現提升。
聯合資信在發佈的《2022年保險行業分析及2023年展望》報告中也指出,在新車銷量大幅提升、車險綜改影響持續弱化,以及財險公司投資收益負面影響弱於人身險公司的背景下,2022年前三季度財產險公司盈利水平顯著好於上一年同期。
根據已披露的2022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84家財產險公司共實現凈利潤518.9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4億元,增幅近22%。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隨著財險市場的整體向好,一線從業者也明顯感受到日子好過起來。
有大型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就直言:『受益於車險賠付率下降且保費收入大幅增長,2022年取得的利潤頗為可觀』的確,車險回暖,感受明顯的多為大中公司,小公司在車險經營方面仍壓力較大。
2022年車險業務復蘇的同時,非車險業務的表現亦可圈可點。
一組數據即可直觀體現,『A智慧保』根據銀保監會數據統計,2022年前10月,財產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實現原保費收入5887億元,同比增長14.44%。
從細分險種來看,農險、責任險與健康險依然是拉動保險公司非車險業務保費增長的主力,2022年前10月分別實現原保費收入1119億元、990億元和14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3%、13.17%和18.43%。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家財險這一小眾險種實現較大突破,前10月實現原保費收入128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85億元,同比大增50.59%。
特別是2022年8月單月,家財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達106.55%。
對於2022年家財險保費收入顯著增長的原因,有行業人士分析稱,一方面源於家財險過往體量較小、保費規模基數較低,險企稍一發力、投入精力就能看到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與行業主體加快推動家財險線上銷售,同時部分地方政府支持普惠性家財險發展不無關系。
近日,瑞士再保險中國原總裁兼瑞再北分原總經理陳東輝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也指出,2022年部分保險公司試水家財險取得了初步突破。
2023年,預計險企將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有可能成為家財險的破局之年。
從非車險承保經營效益上看,有專業人士預測,2022年非車險業務有望實現『量質雙升』。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就指出,在經歷了2021年的較大幅度虧損後,2022年以來,各家財險公司均開始加強對非車險業務的承保和理賠管控;同時,2022年的大災發生頻率與沖擊影響程度均好於2021年,因此預計非車險的整體綜合成本率能夠得到顯著改善。
展望2023年的非車險市場,多家研究機構也預測在政策扶持加大和險企日益重視的雙重影響下,非車險業務仍具看點。
如聯合資信就在上述報告中指出,隨著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非車險業務或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推動財產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保持較好增長態勢。
盡管2022年財險業的經營情況顯著回暖,但從行業監管層面看,嚴監管的趨勢依然延續,這一點從財險公司居高不下的處罰金額上即可看出。
據相關媒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保險業累計罰單金額近2.72億元,其中財險公司罰單金額近1.53億元,占比為56.32%,顯著高於壽險公司29.33%的罰單金額占比。
聯合資信的研報也指出,2022年以來,監管進一步加大了對行業不當經營行為的處罰力度,財險公司接受的罰單數量以及受罰金額均超過人身險公司;按照受罰總額排序,財險公司受罰原因主要有編制提供虛假報告、報表、文件及資料;未嚴格按照執行經批準或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虛列費用;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等。
如果說上述違規行為算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那麼2022年部分財險公司的『特藥險』偽創新業務慘遭叫停,更折射出監管對亂象整頓不留死角的態度。
2022年8月,銀保監會財險部下發了《關於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指出在對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開展日常監管及非現場監測過程中,發現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急速增長,且基本集中於同一類業務模式。
事實上,《通報》中所指的業務模式實際上就是『藥轉保』,即部分財險公司與一些創新藥企、TPA公司等利用特定藥品團體醫療保險,承保客戶因已確診疾病發生的後期藥品治療費用。
該類業務的保費收入通常與藥品價格極為相近,從收取保費到支付賠款間隔期間較短,且財險公司實際並未參與掌握核心風控環節,業務持續虧損。
對此,監管明確要求各財險公司排查相關業務,並要求不得開展類似的、不符合保險原理、失去保險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險業務。
熟悉行業發展的人都知道,『藥轉保』實際上是異化了保險業務,將保險淪為賣藥的支付『通道』,在此過程中,相關財險公司並未按照保險的射幸原理和大數法則開展業務,因此盡管看似攬取了一定的保費收入,但這些都是虛假的流水數字,且極易發生虧損,可謂『賠本賺吆喝』。
透過現象看本質,財險業之所以會出現『藥轉保』這樣的偽創新業務,實際上與部分行業主體難以扭轉粗放式發展路徑,單純追求保費規模、不顧業務質量有關。
同時也折射出在互聯網健康險業務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不少財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正面臨增長瓶頸。
並且,從另一維度看,『藥轉保』業務的出現實際上也反映出行業競爭格局愈發固化,中小財險公司生存空間日益收窄。
可以想象,在強者恒強、競爭激烈的發展局面下很多險企的業務團隊或為達業績考核,迫不得已走上了靠『藥轉保』催生虛假保費規模的路子。
事實上,從行業經營數據上也可看出,2022年財險業的『好日子』大多屬於第一梯隊險企,多數中小公司仍處在虧損狀況,或在生存線上掙紮。
聯合資信報告顯示,已披露2022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84家財險公司中,25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21.98億元。
此外,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前三季度合計凈利潤達437.24億元,同比增長60.76%,占到行業凈利潤的84.25%,不難想象中小財險公司盈利壓力加劇。
因此,展望2023年的財險市場,對於很多經營主體來說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行業整體經營環境逐步向好,預計財險業小陽春仍會持續,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險企也同樣有著加快謀求轉型,調整業務結構,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壓力。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email protected]
一周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