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汽集團再度發力新能源車領域。
公司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在整體銷量占比達到40%,相比2022年實現100%增長。
上汽集團表示,將繼續全面推進『純電、混動、燃料電池』三條新能源技術路線,強化自主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
在新能源車時代慢半拍的上汽,能否打贏翻身之戰?
壹
在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飆升的市場中,上汽新能源的成績並不算突出。
2022年11月,上汽新能源車銷量為13萬輛,創單月銷售歷史新高。
1—11月,上汽新能源車銷量達93萬輛,同比增長45.8%,在集團整體銷量中的占比接近20%。
從行業大盤來看,11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9.8萬輛,同比增長58.2%;1—11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達503.0萬輛,同比增長100.1%。
銷冠比亞迪,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3.04萬臺,同比暴增152%;1—11月,比亞迪銷量達到162.8萬臺,同比大漲219.38%。
銷量不夠亮眼之外,上汽的業績也一直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實現總營收5274.09億元,同比下降4.58%;凈利潤126.49億元,同比下降37.84%。
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114.2億元,同比增長13.29%;凈利潤57.4億元,同比下降18.43%。
巧合的是,比亞迪第三季度凈利潤也是57.16億元,同比大增350%。
一個凈利潤同比暴增,一個同比下滑;一個市值7758億元,一個市值1756億元。
在氣勢如虹的新能源車銷冠比亞迪面前,上汽顯得老態龍鐘。
對於三季度利潤下滑,上汽集團在財報中解釋稱:今年以來,受疫情封控、芯片供應緊張、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承壓;
雖然第三季度整車銷量、營收同比、環比均有顯著增長,但產銷結構的改善和產品毛利率的恢復仍有滯後,導致凈利潤下滑。
今年春天,上海疫情封控疊加芯片短缺、碳酸鋰上漲,幾乎重創了整個汽車行業,上汽二季度凈利潤也因此僅剩13.94億元,同比暴跌78.45%。
第三季度雖大幅回升,但整體仍舊疲軟。
事實上,上汽的業績下滑已持續了多年。
燃油車時代,上汽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之一,坐擁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榮威、上汽名爵、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多個知名品牌,占盡時代紅利。
隨著新能源車崛起,燃油車衰落,上汽引以為傲的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不再閃耀。
2018—2020年,上汽集團遭遇三連敗,凈利潤分別為360億元、256億元、204億元,2021年才回升到245億元。
上汽深知燃油車沒落、合資車紅利結束的趨勢,早在2014年就搶先佈局新能源車,斥資數百億大搞轉型。
研發方面,上汽集團向來舍得花錢,2019—2021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133.9億元、134億元、196.7億元,在中國車企中常年排名第一。
2022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研發支出已達126.6億元,高於比亞迪的108.7億元。
得益於此,上汽在上海、南京和英國倫敦設立技術中心,大力開展自主品牌乘用車、商用車研發,並組建了超8000人的自主開發技術團隊,專攻新能源三電系統、純電專屬架構、智能網聯等電動車核心技術。
不過燒錢數百億後,上汽新能源依舊進展緩慢。
貳
上汽在新能源領域雄心壯志,目前卻高度依賴一款老頭樂產品。
今年1—11月93萬輛新能源車銷量中,上汽乘用車銷售新能源車21.1萬輛,同比增長43.3%;
上汽大通銷售新能源車3萬輛,同比增長68.6%;
上汽大眾銷售新能源車9萬輛,同比增長84%;
上汽通用銷售新能源車4.4萬輛,同比增長110.4%;
上汽通用五菱銷售新能源車53.5萬輛,同比增長34.8%。
這個銷量占比過半的上汽通用五菱,主打產品是售價3.28萬—4.48萬元起的五菱宏光MINI EV,這款代步車銷量亮眼卻不賺錢。
數據顯示,這款小車已知零部件成本累計1.5萬—2.3萬元,再加上研發、運輸、銷售等費用,最後幾乎不剩利潤,屬於虛假繁榮…..
2022年上半年,上汽集團凈利潤為69.1億元,上汽通用五菱僅貢獻3.5億凈利潤,足以證明五菱宏光MINI EV的弱勢。
為填補高端新能源車型空白,上汽還推出了智己、飛凡汽車兩大新品牌,分別面向高端、中高端市場。
智己汽車成立於2020年12月,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裡巴巴三巨頭聯手打造,定位於高端純電汽車品牌。
智己官網顯示,智己L7 Elite、L7 Dynamic、L7 Pro全國統一零售價分別為33.88萬元、36.88萬元、40.88萬元,飛凡R7售價則為30.2萬元—36.9萬元。
這兩個新能源品牌售價『高端』,銷量卻很拉跨。
2022年6月,智己L7正式交付,隨後智己汽車銷量出現在上汽集團每月的產銷快報。
數據顯示,7—11月,智己汽車銷量分別為816輛、1007輛、1019輛、860輛、608輛、5個月累計銷售4000多輛。
今年1—9月,飛凡汽車累計銷量剛剛過萬,飛凡R7在11月銷量也隻有1501輛。
比起上汽通用五菱50多萬輛的銷量,智己和飛凡更像是玩票選手,所謂的高端純電品牌僅限於設想。
智己銷量慘淡,主要因為定位過高,忽略了新能源車主力市場。
從11月數據來看,中國售價1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車零售占比達22%;10-20萬元占比43%;20-30萬元占比27%;30-40萬元占比5%;40萬元以上占比3.8%。
很明顯,中國新能源車超70%的市場集中在10萬—30萬元區間,智己針對的30萬—40萬元區間顯得曲高和寡,而且在高端市場,智己並無明顯優勢。
沒競爭力、沒性價比,銷量慘淡也是情理之中。
低端的五菱宏光MINI EV賠本賺吆喝,高端的智己、飛凡沒存在感,對於上汽集團而言,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占比達40%,相比2022年翻倍的目標,仍舊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