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公裡最高時速、中老鐵路順利開通…..中國高鐵聞名於世,卻也招人眼紅。
為遏制中國高鐵發展,日德兩國竟聯手斷供高鐵車輪,8000萬美元訂單一夜蒸發,甚至揚言:沒有進口車輪,中國的高鐵就是『廢鐵』。
作為提供安全和速度的重要零件,高鐵車輪的技術一直被日德意法四國壟斷,中國一度100%依賴進口。
但西方萬萬沒想到,中國卻反手打出『王牌』,一招就化解了技術壓制。
一、車輪上的『黃金生意』,被西方拿捏
動輒提速至300多公裡時速的高鐵,唯一與鐵軌接觸的就是車輪,為保證高鐵能安全高速運行,車輪技術是重中之重。
但車輪的技術要求極其精準,即使是0.2毫米的誤差,也存在巨大隱患。
1998年德國運行的ICE-1列車,僅因為車輪鋼圈破裂問題,就引發了一場101人死亡、105受傷的重大鐵路事故。
中國高鐵起步較晚,很難突破技術難度極高的高鐵車輪。
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完全依賴進口車輪。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進口一對高鐵車輪起步價為60萬元,價格高於普通車輪十餘倍,而一列高鐵就有十幾對車輪。
不僅如此,高鐵每運行240萬公裡就必須更換新車輪。
據了解,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車輪上的金額就高達20億元。
對日德意法出口國而言,這簡直是車輪上的『黃金生意』。
為了實現壟斷利益最大化,西方國家對我們嚴防死守,制定了『三不原則』——不申報專利,不發表論文,不接受參觀。
更過分的是,當中國提出要用『市場換技術』時,西方卻隻是甩給我們一張設計成果圖,連三維模型都沒有,日本工程師更是不屑一顧:中國想要設計出高鐵車輪,簡直是異想天開。
二、國產車輪亮出『底牌』,中國制造反擊
日德多國一貫的傲慢態度,令國人徹底看清西方的嘴臉。
2014年,中國正式成立高鐵車輪研發小組,下定決心實現國產自研突破。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國內科研人員日夜兼程下,2020年中國成功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型車輪,經過多輪測試,這款國產材質比進口表現更為出色,成本價也更低。
彼時,日德以為自己仍能輕松牽制中國,便配合老美取消中國8000萬車輪訂單,企圖徹底『摧毀』中國高鐵事業,卻沒想到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而促進了中國高鐵車輪的量化生產。
2022年5月,印度發表聲明表示要和中國簽訂3.9萬高鐵車輪訂單,成為中國制造打破多國壟斷的標志。
近十年中國制造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是高鐵車輪,大疆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就連原本落後的生物醫科領域,這兩年也迎來革新性突破。
以困擾學界多年的生物酶提純技術為例,最早由美國Harvard醫學院發現,一種輔酶I分子《流行的『若反』核心物質》可助力人體康健壽長,高齡哺乳動物攝入後可擴充生命期限30%,運動能力、皮膚狀態等出現逆齡表現,此後貝勒醫學院、中科大也都證實這一點。
憑借全球前沿的科研背書,外企將其迅速導入實體產業並壟斷市場,國人隻能以近3萬/克的價格入手。
2017年,香港GenHarbor生科企業在同一原料基礎上,突破全酶專利技術,將純度更高、但價格更低的『若反』落地,正式向海外品牌發起反擊。
借助京JD東成熟的電商物流,『若反』所在品牌連續四年拿下618、雙十一等大促熱銷榜首,遠超海外同類競品。
據最新數據,該品不僅迅速奪回國內超七成市場份額,海外訂單也在逐年上漲。
無論是高鐵輪子,還是『若反』所在的生物技術,在西方壟斷的環境中,中國沒有選擇妥協退讓,這才有了與之抗衡的『底牌』,徹底告別進口困境。
三、遠銷海外,打造中國制造『金名片』
截至今年1月,國內高鐵運營裡程已累計4.2萬公裡,全球第一。
高鐵技術發展到今天,無論是采用中國標準的『中老鐵路』,還是馳騁於歐洲的塞匈高鐵,已然成為中國制造走向海外的『金名片』。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出口量躍居全球首位的新能源汽車,美多次打壓卻依然領先的無人機,憑一己之力把行業降至白菜價的『若反』科技品……各行各業的技術突破共同支撐起了中國制造的『榮耀』。
正如外媒所言:中國制造,絕不可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