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世界五百強的超級大公司,花了年薪百萬雇傭來的公關們,水平果真如此之差嗎?是我們不懂人家的生存法則,還是我們太幼稚?
在媒體中,傳統兩大經濟支柱,房和車。
十五年前,汽車領域出差,就是頭等艙,五星級酒店,車馬費隨便一千元起步,而其他領域的媒體老師基本上當時還是兩人住一間經濟型酒店待遇,車馬費三百大洋。
今年上半年,大部分自媒體老師,都是囊中羞澀的,唯獨新能源汽車領域日子還算比較滋潤。
同期營收在上漲,有錢有欲望的地方從來不缺流量,沒有流量也要制造流量,所以車展必然會出現各種插曲。
這幾天,最慘的應該就是BMW的PR了,被媒體吐槽就算了,甚至各路PR同行們也公然在朋友圈表示BMWPR拉低了行業水平,搞壞了公關口碑。
事實上,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些年豪車品牌公關處理類似案例的平均水平。
以BMW為基準,往上走,賓士、瑪莎拉蒂、法拉利、賓利、勞斯萊斯……有一個算一個,哪個不是一副高高在上,愛誰誰的嘴臉?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世界五百強的超級大公司,花了年薪百萬雇傭來的公關們,果真水平如此之差嗎?是我們不懂人家的生存法則,還是我們太幼稚?
就像去年被大家吐槽一萬次的特斯拉公關陶琳,人家依舊還是長青不倒,這一套生存法則不是外界看到的那麼簡單,人家特斯拉今年幹脆不來了。
BMW這個事沒啥可復盤
兩個小姑娘崇洋媚外,太正常不過。
我去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當地的小姑娘對我也是異常熱情。
BMW後期處理的不好,也屬於正常。
說得難聽點,都是老生常談的外企病了。
不懂什麼叫情緒管理,隻考慮自己情緒,不考慮公眾情緒。
喜歡講道理,把原本認錯就可以解決的事情,變得復雜。
姿態擺的高,不願意降低腰桿。
不會表達又喜歡表達,高潮一波接著一波。
輿情已經告訴BMW答案了,你認錯就好,哪怕那兩個女孩是臨時工,這會兒你也要按照正式員工來處理,在非理性環境裡,非要理性處理,不死才怪。
這幾年,星巴克驅趕事件之後,被人說傲慢;加拿大鵝雙標事件,被人說傲慢;賓士女車主事件,被人說傲慢;特斯拉的陶琳,被人說傲慢……
外企這幾年需要夾著尾巴做人,已經是行業基本共識。
無比自信的國人,在無條件譴責外企這件事上,沒有人敢說任何理性的話。
遇到危機,可以不回應,裝死也比說錯話強,畢竟話語權不掌握在自己手裡。
本來BMW,啥也不說,然後這件事,找人帶帶節奏,也就變成了兩位『外包員工』的個人行為了,BMW站出來七個三八個四的扯一通,徹底變成了公司『價值觀』問題。
很多業內人士,現在開始有一種聲音,說外企的公關水平都很低下,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
不要質疑外企公關的水平
十五年前 , 我在報社工作的時候 , 我的客戶有一大半是外企 。
佳能 、 尼康 、 三星 、 LG 、 微軟 、 惠普 、 諾基亞 、 摩托羅拉 ……
我實話實說,這些企業的公關水平非常高,比今天很多本土企業公關人的綜合素質要高兩個級別以上,可以說華為當年在國際化的時候,就是參照了這些外企,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國際范兒。
2005到2012年之間,大概是外企在華分公司權限最高的時候,當時無論是諾基亞、摩托羅拉,還是微軟、英特爾。
在中國分公司的業務規模,企業勢頭,都是黃金時期。
分公司匹配的高管權限以及員工素質和水平,都是後面無法企及的。
這些公司給中國廣告營銷以及公關,培養了一大波人才,很多人至今依舊在國產企業中發揮餘熱。
首先,這一批人的學歷和背景,都是當年中國人才市場中,一等一的儲備。
你能看到大量常青藤的海龜,基本都具備兩種或者三種語言能力。
其次,強烈的職業性。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無數背地裡跟媒體吐槽自家企業的公關,但是這種情況在十五年前的外企中,不可能發生。
無論這個人喝了多少酒,就會像個機器人一樣,告訴你,這家企業如何如何好,而且會與媒體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不會讓人不舒服,也不會越界。
第三,對規則的敬畏心。
在海外做生意,第一原則就是風險控制。
在外企工作的公關,天生風控意識就要比本土企業高很多,在合規合法性上,他們會控制得非常好。
這些年行業裡出了很多事情,但是一般都不會牽扯到外企。
最後,超強的協調能力。
外企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本國業務的協調了,很多還涉及到全球其他區域的協調。
這種協調,是非常繁瑣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組織協調能力,結果會一團糟。
回頭看去,給為中國廣告和公關事業貢獻了最多的人才的外企有兩家,微軟和三星,日本企業則貢獻了更多供應鏈管理人才。
三星在中國最輝煌的時候,幾乎什麼都做。
從手機到冰箱,每天面臨的輿情數量,不亞於今天的小米,如果沒有強大的公關團隊,不可能走了那麼久。
你以為外企的中國公關不懂本土品牌接地氣吃喝玩樂那一套?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人生第一次去酒吧,就是日本企業的公關帶我去的。
吃飯在北京亮,喝酒去了秀,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的玩法,人家門清。
第二場都被稱為加強局,親友局,能入第二場,媒體人才算在外企這裡入行。
既然,他們啥都懂?為啥這幾年卻屢次犯低級錯誤呢?
決策鏈路長到無法想象
如果沒有在跨國企業工作過 , 就無法想象所謂大中華區的權限有多低 。
實話實說,在眾多跨國企業中,日韓企業給中國本地團隊的權限相對高一些,歐美企業相對少一些。
而且日韓因為時差的問題,總部響應速度會比較快,文化差異沒那麼大,很多事情處理起來,互相能夠理解。
我認識很多之前服務三星、LG的老公關,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況,大不了飛一趟首爾,從北京過去的時間跟去一趟上海沒有區別。
甚至一些中國人在韓國企業裡也能混的風生水起,英文如果好一些,調往歐美分公司委以重任都有可能。
這也是這麼多年以來,日韓企業,在中國遇到危機公關的次數明顯低於歐美企業的核心原因。
但是,服務歐美企業就完全是另外一種局面了。
時差首先就很折磨人,巨大的文化差異,就讓很多公關事件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畢竟歐美人對於公眾事件的理解,與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擅長的暗箱操作,很多時候在他們看來,就無法理解,為何不能明刀明槍。
某美國芯片企業的現任公關私下跟我說,現在業務雖然還行,但是外部環境壓縮的比較厲害,現在公司在中國的權限跟當年沒法比,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總部審批。
所以你們從外界看來,就非常慢,然後措辭有時也很奇葩,但是我們肯定也不會說什麼,畢竟最終要背鍋。
不要把跨國企業的中國公關跟本土企業的公關權限,相提並論,完全沒有可比性,在很多重大事情的表態上,跨國公司的中國本土公關,就是起到一個傳聲筒的作用,公眾看到的表態,基本代表了該公司總部意見。
你看咱們本土企業裡,公關想穿什麼就穿什麼,非常自由。
但是如果你去日韓企業上班,那女孩子就必須穿套裙,這就是規矩。
不能罵這些公司的公關水平低,要罵隻能罵這些公司總部的人,不了解中國。
咱們的企業出海後,也經常在國外犯低級錯誤。
隻是咱們在信息繭房裡,不知道而已,這些神奇的故事,你去找華為、字節的人聊聊,一抓一大把。
供應商才是真正幹活的
今 天很多外企 , 在中國的業務已經越來越小了 。
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 , 讓一些外企從雄鷹變成了麻雀 。
公關部門縮減到最小化可執行程序 , 基本上靠供應商幹活 。
放眼全球范圍內,喜歡自己幹全套公關活的,隻有中國企業。
尤其是互聯網,動輒都是幾百人的公關團隊,規模堪比大型公關公司。
但是,外企一般還是習慣性用供應商做事的。
很多年前,我代替同事去跑過一次北京車展,深深的感受到了巨大侮辱我當時還在北京一家比較一流的報社工作,也做到了部門總監。
平時被人尊敬慣了,結果去了車展,BMW、賓士之類,跟他們公關換個名片,都是那種沒有手機號的商務版名片。
人家給你的潛臺詞就是,我雖然是公關,但是我不負責伺候你,有事找公關公司。
的確如此,二三十年以來,各大車企都是媒體的主要金主爸爸。
我後來負責廣告後,別說甲方,就連幫甲方做事的4A公司的人,我都要在對方辦公室等上一個小時,才能見到人。
誰給錢誰是爹,汽車公司通過廣告在大部分媒體那裡獲取了安全牌。
那麼,如今這個時代,在外企做公關,還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呢?
簡單一句話,寫好郵件,卷好老板。
老外的工作習慣依舊是使用郵件往來,能夠利用郵件佐證,每天用郵件體現自己的忙碌,通過郵件來協調周邊的勞動力,讓老板和同事覺得你一直在處理事情。
郵件非常好,聲情並茂,比現在的釘釘和飛書好用多了,而且行為留痕,情感留痕。
剩下的時間,就給老板唄。
十多年前,外企公關就熱愛給老板約各種專訪,現在外企老板們這種需求減弱了,那剩下的時間就幫老板約各種『我不能表述』的交流。
總之把時間留給老板,是外企公關存活法則的第一要素。
事實上,大部分媒體如果想要賺外企的錢,也沒必要卷甲方。
計劃都是4A和公關公司做,非常職業的甲方們基本不會插手幹預,免得涉嫌貪腐,所以把精力留給供應商就行了。
而供應商要做的,就是隔三差五被叫過來臭罵一頓,賺錢走人。
國產車應該學一下互聯網
外企這麼幹 , 可以理解 , 都是職業經理人 , 老板遠在大洋彼岸 。
他們目前在公共關系層面遇到的問題,一時半會兒根本解決不了,這是無解的題目。
但是,今天很多國產車廠,也開始學習外企這一套甩手掌櫃,一味內卷的工作模式,似乎就不太合理了。
當年國外車廠如此任性,是建立在一個超高利潤的基礎上。
如今新能源車內卷到五菱這種一臺車隻賺幾百塊的地步,大家還拿著老板的錢不當錢,用過去遺留下來的撒錢思維做事,很顯然是走不通的。
未來三年,價格戰肯定會是新能源賽道的一個主旋律。
現在這個賽道裡,品牌過剩的現象很嚴重,在近距離的廝殺過程中,如果國產車企不建立一套類似互聯網企業的市場公關體系,未來可能會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出現大量錢打水漂的情況。
去年,部分新勢力市場公關部門大清洗,也是因為管理層發現了這種撒幣行為的不合理性。
國產車企,如何規避走外企留下的老路呢?
第一,如何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媒體關系庫,而不是守著固有小圈子繼續自娛自樂。
垂直媒體這個概念,本質上已經被人人時代打沒了。
流量就是正義,可以談一切,否則就不會出現一出危機就迅速崩盤,被眾多跨行業的媒體摩擦的情況。
第二,如何平衡廣告與公關的關系,傳統車廠90%的預算都在廣告裡,因為需要銷量,但是如今這個時代,純廣告的轉化率已經非常低,需要公關來彌補用戶心智占領的問題。
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預算和資源,需要重新定義。
第三,重新定義團隊規模,大部分車企不願意在公關團隊上投入過多的人,但是這個事情卻又需要很多人去做。
因為媒體數量太多,HC不夠,隻能大量使用公關公司,不是說乙方公司不好,但是渠道大量靠乙方去做,就必然會出問題,想要避免過於依賴公關公司的問題,就必然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公關體系。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預算管理了。
現在90%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把預算項目制了,能夠年初就把預算做出來的公司越來越少。
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來越高,但是在車企經常到了年底還有預算花不完的情況,然後為了花而花,這不是笑話?
肉眼可見,今天的新能源汽車的公關團隊,在未來,會被殘酷的市場,重新定義一遍,也許也會誕生幾個百人以上的汽車公關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