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坐開得猛的網約車,體驗很不好,容易暈車,但也不好對司機說什麼,不少人忍一忍了事。
其實,原因並不能完全歸結於司機,也不能怪某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車型造得不好,要怪就怪打工人:
買不上一輛勞斯萊斯。
其實,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車,還沒有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次,一個BMW的工程師在和媒體交流時,說出了原委:即便是BMW這樣在駕控上表現突出的車企,在純電動車時代仍然充滿困惑,純電動車調校很難達到燃油車的駕駛感受。
因為純電動車搭載了大量的電池,更重的車身要求懸架更硬,才能保證整車的運動性,而太硬的懸架保證了運動性,但會在舒適性上大打折扣。
所以,大部分新能源汽車有了好的加速性能,但懸架不能很好地給出解決方案,舒適和性能無法調和,坐車自然像坐船。
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我們暫且把它稱作『BMW式困惑』。
國內有些車企更苦惱,在新車研發階段,就把車不遠萬裡送到車身控制技術較強的英國去調校,隻為獲得更好的駕乘感受。
不過,最近有一家中國車企,偷偷研究了五年後,發佈了一套技術成果,似乎有可能較好地解決新能源車的世紀《參數丨圖片》難題。
它就是比亞迪。
4月10日,比亞迪正式發佈全球首個新能源專屬智能車身控制系統——雲輦。
難怪船夫哥在發佈會上說,雲輦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01.
船夫哥在發佈會上還說了一句話:改寫了車身控制技術依靠國外的歷史。
這句話看起來高大上,仔細分析一下確實有道理。
車身控制技術,可以說是汽車能否進入高級段位的關鍵。
凡是豪華、超豪華車品牌,必定有很牛的車身控制人才和技術。
早年,奇瑞調校不好一臺車,就隻能送到英國去找蓮花調,後來自主品牌進步了,在國內可以完成,但終究達不到頂級水準。
因此,有車企請來意大利、德國的『調校大師』,提升汽車的高級感。
到了最近兩年,中國汽車已經發展到一個更高水平層級,但到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又有新能源車企把車送出去調校。
這種狀況,連網友都看不下去了,評論區一片哀嘆。
Comment by Fisky: 這段不通順
不過,新能源汽車的調校難度確實高很多。
傳統的車身控制技術,此前主要掌握在歐洲和日本人手裡,采埃孚、大陸、蒂森克虜伯等都是代表,超豪華的賓利、勞斯萊斯更不用說。
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號稱已經『走在前列』,始終有一個隱痛,就是車身控制技術欠缺。
更何況,中國車已經到了從規模走向高端的『十字路口』,要實現更高級的突破,就繞不開車身控制技術的突破。
就像傳統車領域,我們常說『坐賓士開BMW』,就是車身控制技術帶來的高級體驗。
還好,比亞迪開始尋找新思路:
與大多數品牌對於舒適性與性能的升級采用『碎片化』的處理手法不同,比亞迪系統化考量新能源汽車的垂直方向控制問題,全面融合感知、決策、控制、交互等軟硬件技術,發揮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優勢,實現整車深度智能融合。
這是比亞迪的原話。
也就是說,比亞迪將一個大部分依賴機械的問題,轉變成了一個電動化和智能化是的問題。
汽車行業目前針對車身垂直方向控制的研究,主要從單一技術或者單一硬件入手。
而比亞迪率先拿出車輛垂直方向系統化解決方案,通過在垂直方向也采用智能化控制,幫助車輛更加平穩的應對各種路況。
這就好比有人用算盤算數,有人用電腦計算,跳出了原來的比賽機制。
02.
車身控制技術涵蓋一輛車的多個方面,比如有些車是性能車,懸架就偏硬,但硬多少,就非常有學問了。
有些車主打舒適,懸架就要軟,但太軟了又像大沙發,也不理想。
還有人說,能不能有一輛車,既運動又舒適?理論上,這對矛盾不能完全調和,特別是采用傳統的辦法。
比亞迪采用的電子化思路,就可以較好實現。
例如,比亞迪雲輦-C是智能阻尼車身控制系統,其工作原理是控制減震器電磁閥調節阻尼,實現懸掛阻尼無級自適應調節,打破了傳統汽車懸架系統被動工作、調校單一的局限。
通過雲輦-C系統,比亞迪可以實現車輛舒適性和運動性兼修。
特別是在加速、制動和快速過彎時,能夠快速讓底盤變『硬』,實現懸掛協調、車身穩定效果。
此前空氣懸架技術,也掌握在歐美人手裡。
在豪華品牌裡,價格超過60萬,才有可能配空氣懸架。
雲輦-A是智能空氣懸架系統,工作原理是通過匯集車載傳感器的數據,經由本地計算進行快速決策,對包括空氣包進排氣、剛度轉換閥、減震器電磁閥等空氣懸掛系統的核心組件進行快速和精確的控制。
雲輦-A 空氣懸架調節行程可達到15厘米,面向主打車輛乘坐舒適性、平穩性、通過性的中高檔汽車。
比亞迪的雲輦-P是智能液壓車身控制系統,可調節行程20厘米,可實現四輪同步或單輪獨立升降,適合越野駕駛場景,停車露營也可以調平。
系統舉升力5噸,且根據駕駛狀況可以在三級不同的剛度模式之間自動切換,在平穩行駛時確保舒適性,激烈駕駛時提高操控性,越野飛坡跌落時有效降低沖擊。
比亞迪將這套系統稱作『智能車身控制系統』,乍一聽似乎不太好理解,以前沒聽說過,不過,知道它由智探架構、智算中心、智控技術,以及關鍵零部件構成後,就不難理解了。
實際上,它就是由過去的機械結構,變成了智能化結構。
其中智探架構包括行為感知、車身感知、路面感知等能力,可以通過獲取方向盤轉角、踏板信號等識別駕駛員意圖,還能采用加速度、高度計、慣性測量單元等常規傳感器,加上單雙目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元件,對車況和路面進行實時檢測,從而顯著提高懸掛系統的調節速度和智能型性,提高車內的乘駕體驗。
比亞迪自己是這麼說的:在垂直方向控制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能夠讓雲輦實現上下車身的解耦控制,多維感知、精準決策、智能控制、穩定執行,全面提升用戶駕乘體驗,確保整車安全性和穩定性。
從智能化的層面看,比亞迪將智能汽車的維度,不再局限於自動駕駛,還延伸到了車輛駕控的『肌理』,讓汽車更高級,更接近一個初代的機器人。
比亞迪的雲輦,短期內是新能源汽車高端化的必修課的推手,但其可想象的空間,才可能才是比亞迪更遠的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