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伊
去年各家廠商們肯定是憋壞了。
這不,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光就開年的這幾天,就已經讓人有些顯得腦容量不足了。
當然,按照目前已經既定的技術路線走,雖然產品爆發式增長,新技術也爆發式增長,但其實無外乎是黑科技型和黑技術型,兩種路線的各自『猥瑣』且快速的發育。
這兩天的『黑』技術產品代表,無疑就是那款水陸『兩棲』的仰望,讓『汽車當船開』成為了一個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大陸。
真正讓用戶在暴雨天、排水不暢的城市中,有了哪怕半小時的應急自救時間,讓『泡水車』有了成為歷史的可能性。
這是一種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知的新技術的發展,盡管如果你去過西雅圖,就會發現這個『新技術』,其實早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了。
但這依然是大多數認為的,汽車技術發展的『正途』,畢竟汽車從誕生開始,所承擔的任務,就是變成人類更長的腿,去到以往很難抵達的遠方。
不過,總有人覺得光買個腿是不夠的,汽車的未來發展之路,得是『情感』,必須『交互』。
比如,在拉斯維加斯CES的BMW,以及他們的概念車——Dee。
情感的深入交流,BMW你變了
這一次全新的Dee,和它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BMWNew Class《新世代》。
熟悉BMW的人,應該知道這個詞,意味著什麼。
說實話,BMW原來是甘於成為人們的『腿』的,並十分期待與駕駛它的人『深入交流』。
這是其整體的定位決定的。
性能操控強,就是和駕駛者『人車合一』的最重要理由。
速度快,自然也能在單位時間裡跑更遠的路。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BMW在經典汽車世界裡,都是一批真正稱職的千裡馬。
但,今年的CES把這一切固有的認知都打破了。
BMW,以及他們的Dee,走上了一條軟硬件結合,創造情感場景的全新道路。
Dee這款概念車上,BMW應用了可以為車輛提供32種車身顏色選擇的E Ink色彩顯示系統。
也就是說,如果這套技術開始量產化應用的話,未來汽車的車身顏色,將變成完全可控,且由車主自由掌控的汽車變量。
這,也是BMW提供人車情感交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依然不是Dee這款車交互科技的全部。
所謂的Dee,是數字化情感體驗《Digital Emotional Experience》的縮寫。
而這個數字化的情感體驗,則將汽車融合進了一個個虛擬的使用場景中。
比如,BMW的平視顯示系統,將會在如今的HUD抬頭顯示的基礎上,直接完成跳躍式的升級,信息將覆蓋車輛擋風玻璃的整個寬度,顯示盡可能多的信息。
如果僅僅隻是平視系統,它應該仍然是一款基於抬頭顯示技術的升級,畢竟從字面意思來看,平視技術的英文:Advanced Head-up Display,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BMW所做的,並不止於此。
與這套平視系統相配合使用的,還有一款混合現實交互界面。
也就是通過『平視技術』所投影在整塊前擋風玻璃上的信息《甚至是否還需要擋風玻璃,也可以持續觀察》,用戶可以通過車前的Shy Tech傳感器,進行虛擬與現實的交互操作。
是的,BMW也開始場景定義汽車了。
BMW目前的傳播信息在於,未來投影出的界面豐富程度將由用戶自己決定。
同時,車輛可以輔助實現的事,人機的對話、車外部件配合情感的傳達。
比如,大燈和封閉式BMW雙腎型進氣格柵共同組成了車外人機情感交互模塊,汽車能夠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以及,BMW i數字情感交互概念車還可以進行檢測及自動開門迎賓,並將駕駛者虛擬形象投射到側窗上等。
總體來說,就是一個我們熟知的機器人。
毫無疑問,面對新時代,BMW已經變了。
不再是那個一味追求性能的少年了。
但留給人們思考的問題,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多。
人機交互,有很多點需要觀察
一個很明顯的概念是,BMW如今在做的,就是近幾年在新造車圈子裡更為流行的『智能座艙』。
在這種完全突破想象的座艙概念中,其實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所謂的千人千面的場景定義汽車的過程中,究竟現有科技能否制造出真正有力的,能夠提供需求滿足的重要場景。
從BMW目前所揭示的產品概念來看,似乎並沒有看到更多實際的、有被需要到的應用場景。
好的點在於,目前Dee依然是一款概念車,真正的現實應用,依然還留給了BMW不算寬裕的時間,去完善、提升《希望他們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隻是不願意一次性拿出》。
與此同時,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人們是否需要汽車與自己、與他人實現更智能化、更高效率的溝通,乃至情感溝通?這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
首先,人們目前是否有與汽車溝通的需求,其實並不能確定,似乎在所有人未達成共識的過程中,這個需求首先是被創造出的需求。
畢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的人機交互模式被創造出來。
這是擺在BMW面前的挑戰,也是全新的機遇。
其次,車與車的交互,是否是一個很重要的事?雙腎格柵、大燈進行交互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概念。
此前,已經有廠商通過DLP大燈,來進行車外信息的傳遞。
其實要解決的,依然是使用場景的問題。
比如,為穿越馬路的人投射一道『自制』人行道,這種看似貼心的設計並不能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
畢竟,一輛車的寬度有限,不可能投射一條覆蓋整條馬路的人行道;另一點是,如果是編出圖像、文字,則第一顯示面積受限。
更關鍵在於,究竟有多少人能夠頻繁使用此項功能。
當然,在車窗上投射人物影像的現實功能性,將體現在哪裡,還需要持續觀察。
所以,對於純理工科思維的人來說,車與車之間的真正交互,應該體現在信息的交互上。
以實現更好的智能駕駛輔助,乃至自動駕駛。
同樣的,不論是平視技術,還是虛擬現實的操控方式,其目的,都是找到更高效的,人車溝通模式,實現更高效的溝通效率,和車輛使用效率。
因而,在高效與情感這兩個選項之間,到底選哪個?怎麼選?或是如何平衡?都讓人很期待2025的BMW。
底層邏輯,究竟在哪裡?
相信我,沒有充足的理由,是沒有人會放棄自己固有的堅持和傳統的。
BMW在這款概念車上,完全沒有提性能與駕控的品牌底色。
而是提出了『電動化、數字化、循環永續』這三個詞,甚至不惜從上世紀60年代中去尋找變革的依據—— New Class《BMW新世代》。
這個概念,毋庸置疑地表明了BMW全新的轉型已經開始了。
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上一個『新世代』,其實抓住了人們對於汽車的原始需求。
而這一次的『新時代』是否成功,則同樣要看BMW,是否能夠提供給所有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技術,以及用車體驗。
從目前來看,智能、交互、大屏、虛擬現實,這些元素,都算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向與路線。
但要實現它,並不隻是概念先行,技術跟上即可。
而是,要深層思考,這套東西究竟有沒有用,駕駛者是否希望和汽車實現情感的交流?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路線是,如果要實現深度的交流,在智能駕駛輔助的道路上,必須迎來更大的突破,否則這種需求將會對於駕車產生很深度的影響,反而得不償失。
因而,擺在BMW面前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讓駕駛變得更輕松,甚至盡快脫離駕駛。
當然,這同樣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
至少從目前來看,走情感路線沒有錯,搞場景定義汽車,也沒有錯。
隻是,如果能把周邊的問題都搞平整,形成一個沒有特別明顯短板的水桶,這是BMW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一次解決一個問題,積少成多,是所有人、所有車企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至少目前看來BMW踏出的這一步改變必然是有探索意義的,隻是希望未來能逐漸看到這一條路線所帶來的更清晰、更落地的邏輯,和使用模式。
這是又一個,我們在2023年年頭,眺望一個智能汽車重要節點2025年的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