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對話|從華晨BMW成立二十年,看中國汽車合資的過去與未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何芳、實習生汪青、吳泓序 沈陽、北京報道

路遙知馬力。

20年前,德國BMW把目光鎖定中國遼寧,成立華晨BMW,播下『希望的種子』。

2023年,華晨BMW迎來20歲的生日。

5月18日,在華晨BMW20周年慶典上,BMW集團宣佈了兩個重要消息:將於2026年起在沈陽投產BMW新世代車型;與之配套的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的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全面動工。

專家對話|從華晨BMW成立二十年,看中國汽車合資的過去與未來。

『遵循BMW集團最先進的iFACTORY生產戰略,BMW沈陽生產基地致力於在精益、綠色、數字化三個方面樹立未來汽車制造的新標桿,為沈陽、為遼寧,乃至為中國的制造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當天,專程從德國趕來、BMW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博士表示。

在BMW的帶動下,眾多國內和國際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包括巴斯夫、本特勒和采埃孚入駐沈陽,催生出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和大東汽車城兩大產業集聚平臺,形成了沈陽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繼寧德時代之後,BMW在中國另外一個合作夥伴——中國本土電芯供應商億緯鋰能位於沈陽的新工廠也已開工建設,項目投資約100億元人民幣,為BMW本地化生產的第六代動力電池提供電芯。

不可否認,華晨BMW是中國汽車合資最具典型意義的樣本,沈陽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慕尼黑』。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3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東北三省GDP增速,集體跑贏全國,而此番東北的集體增長,靠的就是先進制造業。

其中,遼寧增長最快的是裝備制造業,包含汽車、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等,同比增長了21.8%。

不僅如此,2023年4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佈了《沈陽都市圈規劃綱要》,正式確定沈陽成為全國第九個、也是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此外,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沈陽在2022年常住人口達到914.7萬,更重要的是,沈陽的人口在2022年是增長的,這在東北非常少見。

沈陽與華晨BMW是互相成就的。

一方面,BMW對於沈陽的貢獻有目共睹。

去年,華晨BMW納稅總額約485億元,連續17年保持沈陽市納稅企業第一名,連續7年成為遼寧最大納稅企業。

另一方面,20年來,華晨BMW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從無到有發展成為BMW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從2010年至今,BMW沈陽生產基地已獲得投資近1000億元人民幣,年產能達到83萬輛。

2023年2月20日,一輛全新的純電動BMW i3 eDrive40L在鐵西工廠裡達廠區下線,標志著BMW沈陽生產基地累計生產500萬輛BMW車。

從2003年9月第1輛國產BMW到第100萬輛,華晨BMW用了約11年;而從第100萬輛到第500萬輛隻用了8年。

目前,全球每銷售三臺BMW車就有一臺產自沈陽。

中國汽車發展起起伏伏,離不開最初引進的合資企業。

華晨BMW的二十年,體現了BMW紮根中國的戰略定力、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德商貿合作的典范。

回顧歷史,合資企業在汽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BMW跟中國合資20年,華晨BMW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特別是沈陽作為老工業基地,華晨BMW對它的作用更加突出。

從戰略性、長期性來看,BMW對中國的貢獻,華晨BMW對東北經濟復蘇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表示。

放眼當下和未來,汽車合資的意義和價值同樣重大。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合資車企是我們國家聯系發達經濟體的重要紐帶,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替代。

當今的環境下,包括BMW、賓士、大眾在內的德國汽車企業不但沒有退縮,反而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一點的現實和歷史的重要意義,將來都會被充分證明』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表示。

當下,在全球汽車產業大變革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正處於加速分化和調整的過程當中,對於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合資企業,如何保持其先進性,引領時代發展的腳步?

為此,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話四位業內專家,試圖在當下的國際環境和競爭格局下,從華晨BMW成立20周年,看中國汽車合資的過去與未來,探討汽車合資的價值意義與發展趨勢。

這四位專家分別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中國及亞太汽車與工業品業務主管張君毅,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鄭贇。

『合資合作是長期戰略』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華晨BMW合資20年,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外汽車合資的案例,您如何看華晨BMW對中國汽車業的意義?

付於武:合資企業在汽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BMW跟中國合資20年,華晨BMW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特別是沈陽作為老工業基地,華晨BMW對它的作用更加突出。

從戰略性、長期性來看,BMW對中國的貢獻,華晨BMW對東北經濟復蘇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國際合作,要珍惜合資合作帶來的影響。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付於武

左延安:首先,華晨BMW作為合資車企,承接了BMW的技術、資金、管理等關鍵要素,實現了合資車企的基本功能。

第二,助力汽車領域的消費升級,提高了供給的有效性。

BMW作為豪華品牌,以前在很多一二線城市很少能見到它的身影,但是現在這些城市經常能看到,這說明BMW滿足了一部分車主消費升級的需求。

第三,為中國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轉型升級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第四,華晨BMW在履行綠色發展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突出,是啟動電動化時間比較早的合資企業,現在的智能化工廠,特別強調綠色生態系統。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 左延安

鄭贇:BMW作為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上,至少從產品端,比較積極主動地聽取中國消費者意見。

同時,不管是產業鏈,還是生產、研發、產品設計、銷售環節,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

BMW在中國市場樹立了品牌標桿,大家朝這個標準靠攏,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 鄭贇

張君毅: 中國汽車市場與BMW是互相成就的。

一方面,中國市場對於BMW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目前已經成為BMW集團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和重要的創新源泉;另一方面,BMW集團在中國也是投入巨大的,特別是在產業鏈和新能源領域,也培育了大量的本土化人才。

據我所知,BMW集團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德國之外最大的研發和數字化體系,沈陽生產基地已經是BMW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自2010年以來累計獲得投資近1000億元人民幣。

BMW在中國還積極助力中國新能源產業鏈企業發展壯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寧德時代,BMW集團是第一個與寧德時代合作的國際汽車制造商,雙方在動力電池領域已經深耕超過 10 年。

正是得益於BMW的推動,寧德時代最初才得以打入海外車企供應體系,逐漸發展成為汽車電芯領域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中國及亞太汽車與工業品業務主管 張君毅

《21世紀》:合資企業對中國汽車的作用和意義到底如何評價?

付於武:中國汽車產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快速發展,我覺得歸根結底要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方針。

改革,使民營經濟進入了汽車領域;開放,使中國汽車產業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一部分。

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我們汽車產業才得以快速發展,而合資合作就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決策。

中國這幾年發展很快,這與合資合作是不可分離的。

我們正走在產業強國的路上,但是世界汽車產業也在轉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我們中國汽車產業還是要抱著謙虛的態度,向世界各國的同行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

我覺得這是歷史的必答題,合資合作要成為我們的長期戰略。

左延安:首先,合資企業對中國汽車產業資源輸入、產業引領和市場的普及,以及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合資企業加快了汽車工業產業體系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本土企業通過學習,加快了成長的步伐。

有的是通過合資合作成長,有的向合資企業直接學習。

因此,合資企業在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品牌升級過程當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又培養了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業,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在當前的國際環境當中,合資車企是我們國家聯系發達經濟體的重要紐帶,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替代。

當今的環境下,以BMW、賓士、大眾為代表的德國汽車企業不但沒有退縮,反而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一點的現實和歷史的重要意義,將來都會被充分證明。

張君毅:汽車合資企業對於中國的發展是有歷史性貢獻的,不僅引入了技術,也導入了國際商貿的體制、政策以及法規的建立。

1982年,中國第一部《合資法》也因上海大眾合資項目而正式出臺。

另外,在合資合作過程當中,合資公司幫助中國的一些高校、研究中心的科研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還有一些跨國汽車公司甚至投資建設開放性的汽車學院,為中國汽車產業專業人才培訓汽車知識以及完善培訓體系。

『捏成一個拳頭』

《21世紀》:目前來看,中國的合資車企出現了分化,以BMW、賓士、大眾為代表的企業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而有一部分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甚至面臨退出的風險。

因此,有觀點認為,合資企業已經落後了,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付於武:目前國際形勢非常復雜,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一直是開著的。

另外,雖然全球化受到了強權政治的幹預,但是全球化從長期來看是必須要堅持的。

我們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汽車產業本身是一個國際化的產品,也是全球化競爭的產業。

因此,國際化是我們永遠的課題。

左延安:韓系、法系車這些年不僅在燃油車上表現較為疲軟,在電動智能轉型升級方面也相對滯後,甚至有一部分合資企業可能會慢慢淡出中國市場。

原因在於,一方面自主品牌頑強崛起,另一方面整個產業電動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這兩大因素使得部分企業逐步退出市場。

但是,我認為不能籠統的說合資企業沒有先進性。

因為上面兩個因素,合資車企正處於加速分化和調整的過程當中。

特斯拉以領先的電動智能汽車技術和產品,使其市場規模在國內外都在穩步提升。

上海的超級工廠作為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對地方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

此外,我認為豐田是典型的學習型企業——長期堅持學習、創新、變革。

豐田的HEV一騎絕塵,產品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的效果和電動車還是有一拼的,混動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對新基建的要求也不高。

所以我們不能夠忽視混動。

此外,豐田在燃料電池和固態鋰電池技術方面,也有明顯的領先優勢。

我認為豐田是全球少有的在技術、產品和市場上能打節奏的企業,他會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成熟技術的產品。

合資企業在電動智能轉型方面的後發優勢不可小覷。

產業競爭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過程當中因體力不支、心力不支掉隊,這是很正常的。

縱觀一個半世紀的汽車產業發展史,唯有高瞻遠矚,持續變革的車企,才有可能保持青春活力,只要合資外方有足夠充沛的資源,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其合資企業就不會在競爭當中落伍。

張君毅:面對激烈的競爭,合資企業雙方股東都需要互相發揮自己的作用,以合資企業利益最大化作為奮鬥的目標。

可能在某些車型、某些技術上面,外方不一定能夠給到中國更多的輸入,但是可以用現有的國內技術平臺去補充,中方也可以給予合資企業更多的貢獻,這是中國給合資公司帶來的利益,合資汽車企業進入優勢融合新階段。

中國企業進一步國際化和國際企業進一步本土化是一個雙方奔赴的需求。

鄭贇:合資企業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分工『一刀切』,外資股東負責產品生產、研發,中方夥伴負責銷售,這兩者之間因為大家利益關注點而有所不同。

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合資公司還是有非常優秀的資源。

目前對於合資企業如何發展,我有兩點建議,一是如何把中國作為一個核心市場,把價值鏈上的幾個環節充分捏成一個拳頭。

第二,圍繞本地化來做相應的改進,包括標準流程意識、管理體系。

《21世紀》:面對中國市場的大變局和激烈競爭,合資企業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左延安:首先,要審時度勢。

根據各合資企業目前的狀態、資源稟賦以及面臨的全球化競爭格局,因勢利導、優化股比,心定才能堅定長期合作的意願。

第二,以加速數字化轉型為目標來調整合資企業的發展戰略,需要做中長期的佈局。

第三,合資企業與中外方,在技術迭代升級、產品研發、供應鏈建設、市場拓展等方面要同頻共振,形成新的合資生態。

第四,發揮合資企業優勢,佈局全球市場,提高合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貢獻度。

張君毅:對於合資企業來說,現在一定要做的事情,除了以合資企業利益最大化為中心以外,還要認清消費者的需求,先穩定住銷量下滑態勢,然後逐漸鞏固消費者信心,同時利用好盈利車型,逐步推出新的車型,做好長期規劃。

想得長遠才能活得更久,也需要尋找和中國自主品牌的差異化點。

另外,從產品研發方面,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隻把應用性開發放在國內,如果要深挖中國市場的話,必須把原創的產品平臺、基礎開發平臺、智能化、網聯化的能力也都建立在中國,至少包括中國比較擅長的軟件、用戶運營體系,用中國的力量解決中國的問題,甚至是世界的問題。

鄭贇:第一,捏成一個拳頭。

在前端客戶需求的挖掘和開拓上,中方要更多的參與。

第二,在產品的選型上,選擇的產品要更適合中國市場。

第三,目前中國消費者比較習慣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尤其在線上渠道要做更多產品推廣。

第四,在智能化車機感受和體驗上做提升。

『中國汽車需要躬身自省』

《21世紀》:面對外資品牌與中國品牌當下的競爭與合作,有何呼籲?

付於武:作為一個老汽車人我還是要呼籲,雖然我們中國汽車品牌在市場占有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包括出口數據方面目前都表現得很靚麗,但是我們還是要謙虛學習,要有危機意識,很多的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還需要努力奮鬥去解決。

我們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要虛心,要躬身自省,還要尋找差距,一定要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左延安:首先,民營或混改車企屬於『不用揚鞭自奮蹄』,只要堅持學習、創新、變革,就有可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是沒有混改的大國企,現在混改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流程太長。

混改不是目的,混改以後,人才的國際化、跨界化才是目的,技術迭代的速度能夠走在整個行業發展的前列。

在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升級上,做到軟硬協同,這是混改以後的企業必須做的功課,混改不能『新壺裝舊酒』。

此外,抓緊優化內部的運營機制。

領導團隊決定機制,機制決定績效。

大國企也可以發揮在商用車賽道中的優勢。

自主品牌在商用車領域具有傳統優勢,但是必須順應目前電動智能化的大背景和趨勢。

在新能源領域要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力度,在商用車領域揚長避短、占穩陣地。

三是提倡傳統車企與ICT企業在資本層面進行深度合作。

隻有在資本層面上形成深度合作,才有可能構建滿足電動智能化轉型升級所要求的研發體系,此事意義非常重大,也可能是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車企和ICT企業的圓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