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BMW20年:從紮根到共進。

華晨BMW20年:從紮根到共進。

作者丨張博文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年來,中國堅持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引導外資企業助力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這一過程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行業吸引了一個又一個大型跨國車企投資建廠。

2003年5月,華晨BMW汽車有限公司在沈陽成立,德系三大豪華品牌之一的BMW汽車開始在中國生產。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和新能源車市場,汽車出口量也躍居世界前列。

這期間,一些外資車企因跟不上市場變化導致盈利降低,甚至最終退出中國市場。

『我們努力了,但還是沒辦法』的遺憾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一次又一次上演。

就在本月,華晨BMW迎來了20周年慶典。

作為BMW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佈局和中國最大的豪華汽車制造商,華晨BMW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家外企紮根中國市場的成功商業案例,更多的是這家公司與沈陽、與中國如同老朋友般的合作共贏。

在中國成長,與中國汽車產業鏈共同進步

從 2010 年以來,BMW沈陽生產基地累計投資近 1000 億元人民幣,年產能達到 83 萬輛。

在數字背後,是 2022 年華晨BMW在全國的零部件采購額超 730 億元,其中 60% 來自遼寧。

與此同時,華晨BMW連續 17 年保持沈陽市最大納稅企業,2022 年稅收貢獻達 485 億元。

如此迅速的發展速度得益於中國飛速的經濟發展,也得益於BMW對於中國市場本土化戰略的堅持。

按照BMW的官方話術,是要『將自身發展融入到遼寧的發展戰略中』。

所以對於外界來說很容易看到的,是BMW的投資成績。

比如剛剛宣佈的,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全面動工,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規劃面積24萬平方米,是現有動力電池生產面積的5倍,將創造2,000個新的工作崗位,再比如BMW沈陽研發中心二期擴建項目正式啟用。

整套設施包括19個新的實驗室,其中17個專門用於測試新能源車,進一步強化了BMW本地化新能源車全流程開發和驗證能力。

對此,BMW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博士講道:『華晨BMW成立20年,從無到有發展成為BMW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佈局。

今天,我們高興地宣佈BMW新世代車型將在沈陽投產,與之配套的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全面動工。

這將極大地推動我們的業務發展和電動化步伐』


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在沈陽動工

但很容易被忽視的,是華晨BMW對於沈陽整體汽車產業鏈的拉動作用。

最直觀的數據是,在華晨BMW全國43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中,超過120家位於遼寧,近100家紮根在沈陽。

而且隨著BMW和沈陽新能源產業的提速,整個產業鏈會從傳統的汽車供應鏈,延伸到動力電池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領域,采埃孚、億緯鋰能等知名企業也都在加快入駐沈陽的步伐。

在制造業中,汽車行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原因有二,其一是汽車作為一件商品牽扯著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以及整車組裝應用了各個領域的先進科技,並且同時還要保證極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其二是由於汽車的使用量極高,作為商品的普及度使其整個行業規模無比龐大。

由於產業鏈的縱深之廣,市場規模之大,汽車制造業可謂是工業生產結晶的集合體,制造一輛汽車,動輒幾萬個零部件,絕大部分都來自於供應商提供;而這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給汽車這件商品提供了超過60%的價值。

很顯然,對於沈陽和中國,華晨BMW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千億投資以及數萬崗位,而是整條汽車產業鏈的拉動以及共同進步。

正如BMW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博士所說:『遵循BMW集團最先進的iFACTORY生產戰略,BMW沈陽生產基地致力於在精益、綠色、數字化三個方面樹立未來汽車制造的新標桿,為沈陽、遼寧,乃至中國的制造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BMW集團董事:負責企業財務的默爾特先生和負責生產的諾德科沃奇

不是供應商,是合作夥伴

2020 年底,疫情初見緩和,虎嗅就有機會到當時年初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走訪了兩家華晨BMW的供應商,來深入了解他們是如何度過疫情這場戰役的。

『我們不喜歡用供應商這個詞,他們是夥伴』,這是華晨BMW在面對疫情期間如何與供應商並肩作戰的問題時的回答。

這句話看上去很虛,但實際上不僅符合著未來供應鏈系統的發展方向,而且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垂直整合』。

畢馬威在一篇講未來供應鏈的文章中這樣寫到:『他們需要能夠與供應商合作成為一個虛擬組織,共享信息、流程、決策支持等,能做到這些的公司才會成功』

所謂虛擬組織,本質上就是將外部供應商當作是公司內部的一個『部門』,以信息溝通、流程協同、決策支持為基礎,將生產環節的節奏高度同步,進而降低供應鏈系統中間的『低效率』和『浪費』情況,達到降低成本和共贏局面。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在關鍵的動力電池領域,BMW集團宣佈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以及遠景動力簽訂超過百億歐元的動力電池需求合同。

這三家中國電池企業將在歐洲、北美和中國總共建設5座工廠,在國際大舞臺進一步拓展業務。


寧德時代

這在過去的車企與供應商合作邏輯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但對於BMW,一直在反復強調一個理念:家在中國。

從過去幾年開始,BMW就一直在佈局,讓中國的研發團隊,不單單為中國市場出力,而是真正用中國的高效創新,去引領新技術和新車型的革新,服務全球市場。

BMW所選擇的供應商,也不僅僅是隻提供中國市場特供的BMW零件,而是以全球最高標準,從中國,走向世界。

有擔當的企業,帶動員工共同進步

最近幾年的中國外企,最容易受到關注的時刻,是『格外良心』的裁員補償。

但本質上,這也是一種符合法律規范但又不怎麼有擔當的『用完即拋』。

而在東北,最具時代記憶的標簽,無非『下崗』二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於任何一個東北人,都格外重要。

截至今年一季度,BMW在中國的業務實體有超過 30,000 名雇員,其中有近 26,000 人在華晨BMW工作。

但汽車行業如今處在一個快速變動的階段,這 26,000 也並非拿的是『鐵飯碗』,畢竟最直接的,當新能源車型的市場占比越來越高,整個汽車的生產流程都會被改變,員工的職業技能需求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動。

對於華晨BMW,完全可以非常『體面』地給一些員工補償後進行裁員,並依照電動車對應的技能需求重新招聘,但這家公司並沒有選擇這條大多數外企都會走的路。

截至目前,華晨BMW對職業教育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100萬元,為員工提供大量面向未來汽車生產的培訓,已有超過8,000名員工接受了電動化相關作業培訓。

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新增的2,000多個工作崗位中,約半數由發動機生產員工通過技能重塑轉崗擔任。

毫無疑問,對於這些員工,華晨BMW提供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工作,還有後續職業進階的工作技能。


華晨BMW員工

即便是那些看上去和BMW暫時沒什麼關系的年輕大學生,華晨BMW也通過連續 2 年舉辦『黑客松』在線編程大賽,有全國超過70所大學的大學生參與,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汽車工業場景。

很顯然,『家在中國』這個概念,對於華晨BMW,是從誕生之初就刻在基因中的,華晨BMW也在過去的 20 年,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句話對自己的重要性。

正如BMW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先生在前段時間的上海車展時說的那樣:在全球經濟當中,特別是在汽車行業當中,沒有中國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20 歲的華晨BMW,也會在未來,堅守對中國,對遼寧的承諾,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投放新產品、新車型,互利合作、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