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全鏈路減碳,BMW在華首份可持續報告發佈
撰文|Ben
編輯|路由社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全國首家獲得認證的『BMW領創綠星燈塔』店——無錫錫寶行,『第三屆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這裡成功舉辦。
本屆峰會,BMW集團發佈了首份全面整合升級的《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也被媒體戲稱為BMW獻給綠色地球的一封『情書』。
在此前連續9年發佈的《華晨BMW汽車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基礎上,今年的《報告》依據全球報告標準倡議組織《GRI》的標準編制而成,並將范圍進一步拓展至BMW在華的7家控股企業。
《報告》旨在向公眾展示BMW在華推進全鏈路減碳的綠色『朋友圈』,在加快能源轉型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及與中國式現代化綠色進程循『續』共進的長期願景。
在充分展示其全面、科學、負責任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同時,BMW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先生也在致辭中指出:『最可持續的經濟是循環經濟。
在BMW集團,我們將循環永續置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中心。
為此,BMW將以持續的大膽創新,打造資源閉環,推動建立循環經濟』
循『續』共進,在華持續拓展綠色『朋友圈』
根據BMW集團的既定目標,到2030年,平均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40%,其中,包括供應鏈端降低20%、生產層面降低80%、使用階段降低50%,力爭到2050年,達成全價值鏈氣候中和。
針對電氣化時代不斷加深的資源稀缺和環境壓力,作為一家豪華汽車制造商,BMW在『推動建立循環經濟』方面的工作,首先,還是優化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減少在汽車生產制造、使用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
根據當天發佈的《報告》中的一組數據,BMW就率先交出了一份2022年最新的綠色『成績單』:
華晨BMW國產車型單臺生產水資源消耗量連續5年下降了29%,降至1.77立方米/臺;
單車生產廢棄物處置量連續4年下降,較上年同比減少了20%,降至2.00千克/臺;
在生產中循環利用了超過6萬噸廢棄金屬材料,在經銷商端回收動力電池10,318塊;
BMW沈陽生產基地和全國37個非生產場所已全部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電力供電;
2022年,沈陽生產基地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4兆瓦,較上年增長139.2%;
BMW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高樂先生
『從車輛的全生命周期來看,約78%的碳足跡來自使用階段,21%來自供應鏈。
雖然,減少車輛尾氣排放仍然是可持續出行的必然前提,但不能隻依靠這一個辦法。
這正是為什麼BMW集團尋求360度、全方位的可持續之道,統籌我們的產品線、生產網絡和供應商體系,貫穿產業鏈上下遊』
正如高樂先生在他的致辭中提及的這番考量和行動邏輯,基於『再思考、再精簡、再利用、再回收』的指導原則,BMW也在從產業鏈上下遊入手,加快建立在更大范圍內的循環經濟。
其中,通過大膽的創新,攜手更多本土零部件供應商、上下遊合作夥伴共同參與全鏈路減碳,持續拓展自己在華的綠色』朋友圈』,成為BMW在中國推動循環經濟建設的重要抓手。
在日前舉行的華晨BMW20周年慶典暨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奠基儀式上,BMW官方就透露,華晨BMW430多家本土零部件供應商中,有超過120家位於遼寧,近100家紮根在沈陽,從而推動遼寧和沈陽當地綠色產業集群的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隨著面向電氣化時代的iFACTORY生產戰略在沈陽生產基地的率先落地,以『綠色、精益、數字化』為特征的未來生產制造方式也在這裡全面鋪開,並將推動全價值鏈可持續水平的不斷提升。
也就是在2022年,BMW對於再生材料的探索和應用,已經步入從『原材料』到『零部件』的新階段。
BMW首次實現國產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
譬如,攜手華友循環首次實現了退役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閉環回收,有效減少礦產資源開采中70%的碳排放。
此外,華晨BMW還在聯手塑料供應商,以推動循環再生塑料零部件的共同研發與應用。
譬如,經過與立中集團的共同開發,由後者提供的再生鋁含量達到70%的『綠色』輪轂,從今年開始也將使用在包括創新BMW iX1在內的更多華晨BMW國產車型上。
再生鋁含量達70%的『綠色』輪轂將率先應用於BMW iX1
對此,華晨BMW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博士也表示,『二十年來,我們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構建起龐大的本土化產業鏈。
我們與430家本地供應商合作,生產出全世界1/3的BMW汽車。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強化可持續的努力——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實現循環永續。
我們立志實現BMW在所有領域的可持續性』
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以汽車生產為例,我們在綠色制造方面領跑行業。
我們的沈陽生產基地已連續6年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在BMWiFACTORY戰略的引導下,我們正進一步聚焦能夠產生最大成效的領域』
綠『星』引領,呈現『無永續不豪華』的價值觀
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零售網絡的落地,攜手產業鏈下遊共同參與循環經濟的建設,2022年,BMW也正式在國內推出了『BMW領創綠星』計劃。
從『綠色環境、綠色能源、綠色運營、綠色踐行』四個方面為經銷商減排減碳提供方案。
就拿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為例,在一份詳細的『領創綠星』評估標準中,BMW對經銷商的雨水回收、綠色洗車等日常節水措施做了明確的指導和要求。
而作為更高級別的『領創綠星燈塔』,BMW更是要求經銷商100%的日常用能皆為綠色能源。
無錫錫寶行在設計之初就融合了『四水歸堂』的建築理念
再以此次峰會的舉辦地,也是全國首家獲得『領創綠星燈塔』認證的無錫錫寶行BMW4S店為例,在建築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四水歸堂』的傳統建築理念和佈局方式。
據介紹,它所使用的200噸雨水回收裝置和儲水量達160噸的景觀水池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雨水資源,凈化後的雨水也可以直接用於綠化灌溉、道路澆灑、景觀補水等需要。
當然,將第三屆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放在無錫錫寶行舉辦,不僅僅因為它是首家獲得認證的『領創綠星燈塔』店。
『無錫是中國內地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而其單位GDP能耗在『十三五期間』下降了近20%。
同時,無錫還聚集了江蘇省近五分之一官方認證的綠色工廠,並實現了空氣質量和水質連續十多年的持續改善』
根據高樂先生在致辭中分享的這組數據,這背後,無疑還藏著一個更為深刻的時代故事和發展邏輯——『經濟繁榮和環境的可持續可以並行不悖。
正如BMW集團所相信的:世界可以建立在’兼得’而非’取舍’之上』
事實上,如果我們稍稍再將視野進一步向歷史的縱深拓展就不難發現,此次峰會舉辦地無錫,也是長三角『桑基魚塘』這一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代表區域。
這種基於充分利用當地地理條件、自然環境而被創造出來的『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高效農業生態系統,被認為『既是世界傳統循環生態農業的典范,也堪稱中國農耕社會最高級的農業形態』。
貫穿其間的核心特征,無疑是對動植物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兩者兼得而非取舍。
從這個角度看,路由社認為,無論是在『四水歸堂』、兼容生態和人文精神的無錫錫寶行,成功舉辦第三屆可持續發展峰會,還是在無錫這座『兼得』的城市,聚集產業上下遊合作夥伴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探討『打造資源閉環、建立循環經濟』的課題和創新,BMW面向未來電動出行所呈現出的『無永續不豪華』的品牌價值觀,也正在變得更為具象、清晰和本地化。
根據官方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內,『領創綠星』認證經銷店將從2022年的50家擴展至250家,並將於2026年底前,實現全網600餘家經銷商達到綠星標準。
聽上去,『可持續』當然是個理性、抽象、高級的大詞。
正因為如此,它也容易讓人覺得泛泛、空洞而缺乏所指。
豪華汽車制造商BMW的做法是,在看不見的地方,盡可能與更多夥伴共同努力、多做一點;在看得見的地方,盡可能地讓它變得在地、具體與可視。
回顧過去三年,無論是在頂層的戰略決策,還是在底層的戰術推進,BMW在可持續領域的動作莫不如此。
頂層戰略上,面向電氣化的未來出行,BMW集團提出『電動化、數字化、循環永續』的發展理念,輔以iFACTORY生產戰略的落地與指引,在全球各個生產基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減排降碳措施。
譬如,在德國舉辦的2021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上,通過全球首發BMW i循環概念車《BMW i Vision Circular》,來對可持續出行做出前瞻性的暢想和表達。
底層戰術上,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BMW正聚合產業鏈上下遊合作夥伴的力量,展開全鏈路的減碳行動——包括廣泛使用『綠電』、『綠鋼』,展開全網絡『領創綠星』認證,持續開展特色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等等。
在路由社看來,努力將戰略、戰術這兩端更好地貫通,並與在地的環境、社會、人文等層面進行有機結合與兼容,是圍繞『循環永續』這一戰略關鍵詞,BMW一以貫之的思考與行動。
這一點,從連續三屆『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峰會』的具體進展也可見一斑。
2021年,首屆峰會發起了『產業鏈綠色轉型倡議』;2022年,第二屆峰會推出『BMW領創綠星』計劃;2023年,第三屆峰會發佈經第三方審核、透明公開的《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並上傳至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
『每一步都算數,共赴循環之美』。
正如今年峰會的主題,在通往共建循環經濟的路上,BMW正在攜手產業上下遊的所有夥伴,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而堅定地走出綠色征程的每一步。
『別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們先來讓它存在』。
在寫給妻子李銀河的情書中,情書聖手、作家王小波曾經如此寫道。
如果說經過全面整合升級的《BMW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2022》,是BMW寫給世界環境日的一封綠色情書,那麼,BMW圍繞一個更美好『循環經濟』的未來而展開的一切探索、實踐和創造,也可做如是觀。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