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距離、飛行速度和人的壽命三項限制因素,使人類探索宇宙的步伐很難有大的跨越。
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星際航行的項目,有能力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將其送到最近的恒星。
為克服長時間宇航和生命短暫的矛盾,以及漫長旅途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有人設想出了『太空方舟』式的多世代旅程。
即建造一艘十分龐大的太空船,船上的設備構成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態系統,能夠容納數十乃至數百人做長途的飛行。
如此一來,宇航員就可以在飛船上傳宗接代、世代繁衍。
受此啟發,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在《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世界經濟學》一文中提出『生態經濟』,以宇宙飛船做比喻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最先談到了循環經濟。
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
唯一能使飛船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
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宇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的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隻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
波爾丁的這種新經濟思想在當時具有相當的超前性,它促發了隨後數十年開始的關於資源與環境的國際經濟研究,對人類和地球共如何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盡管過去數十年,但這一理論被人真正認知似乎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在內的全球經濟更願意接受『牧童經濟』。
『牧童經濟』是一個生動比喻,使人們想到牧童在放牧時,隻管放牧而不顧草原的破壞。
這種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大量、迅速地消耗自然資源,把地球看成取之不盡的資源無限度的索取,同時造成廢物大量累積,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它表現為追求高生產量《消耗自然資源》和高消費量《商品轉化為污染物》。
『牧童經濟』主要指現代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由於這些特點,許多經濟學家確信,這種經濟模式不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否則會給人類和環境的長遠利益帶來災難,它所造成的人類和環境的矛盾,最終可能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
5月25日,在華晨BMW第六代動力電池工廠項目的奠基儀式上,BMW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和BMW集團企業財務董事默爾特將一瓶第六代電池項目所在地的『土』及一瓶取自遼河口的『水』,放入時間膠囊中。
除了表達紮根中國的經濟願景外,BMW也在向中國傳遞循環經濟的『宇宙飛船經濟理論』。
德國流行一句俗語:今天的垃圾就是明天的礦產。
直到今天,德國都是一個資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也讓這個國家在將近一百年前認識到『變廢為寶』的重要性。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其立法淵源可追溯到1935年頒佈的《自然保護法》,但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法律開始於二戰之後。
二戰後,德國經濟恢復和發展很快,經濟發展帶來的土壤、空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
到了七十年代,德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德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770萬噸;二是河流、湖海等水域生物急劇減少,例如萊茵河原本有200多種魚類,到上世紀70年代初僅剩下80餘種;三是垃圾堆放場。
到70年代末期,德國有5萬個垃圾堆放場,由於管理不善,大部分垃圾濾液對周圍土壤、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環境污染催生環保意識。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西德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案,如1972年的《廢氣處置法》,1974年的《控制大氣排放法》,1976年的《控制水污染排放法》,1983年的《控制燃燒污染法》……。
1986年,德國成立聯邦環境保護部和各州環保局,1994年德國把環保責任寫入《基本法》。
為了監督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處理垃圾的情況,德國企業必須向監管部機構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回收廢舊產品,才被允許進行生產和銷售。
產生垃圾的企業必須向監管部門報告生產的垃圾種類、規模和處理措施等情況。
每年排放2000噸以上、具有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產企業,有義務事先提交垃圾處理方案。
由於政府、企業和國民的密切合作,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德國的重要行業之一。
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德國垃圾再利用行業每年要創造500億歐元的價值。
在德國,所有生產行業產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為50%,包裝和玻璃生產行業甚至達到80%。
每一家成功的德國企業,首先必須是一家具備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
在德國,BMW集團以及背後股東匡特家族是循環經濟最堅定的支持者。
就在1972年德國制定環境法的第二年,BMW率先在汽車行業設立『首席環境官』,職責就是圍繞氣候保護制定環境目標,全面統計碳排放、碳平衡的情況。
從2001年向全球發佈可持續發展報告,到2013年發佈華晨BMW可持續發展報告,再到2023年發佈BMW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BMW將中國作為『宇宙飛船』,用宇宙飛船經濟理論在中國推動循環經濟。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沿用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逐步引入了德國為代表的循環經濟思想。
1998年,中國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
1999年,中國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
2002年,中國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
2003年,中國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
2004年,中國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済。
2009年,中國頒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2013年,中國頒佈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
2017年,中國印發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
2021年,中國發佈『十四五』循環經濟規劃《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顯示,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
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十三五』以來,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20 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 2015 年提高了約 2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繼續大幅下降,單位 GDP 用水量累計降低 28%。
2020 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 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 56%。
再生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
資源循環利用已成為保障中國資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從未來國際趨勢看,一方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
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系統部署新一輪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加速循環經濟發展佈局,應對全球資源環境新挑戰。
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疊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沖擊,國際資源供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對中國資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戰。
面對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使命與必要性,目前中國部分汽車企業圍繞碳排放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
和中國企業對環境與排放的理解相比,2022年開始,BMW在中國按照『3R原則』圍繞研發、供應鏈、生產、物流與運輸、銷售和產品使用、處理與回收多個維度推動汽車循環經濟。
所謂『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原則、再使用(reuse)原則和再循環(recycle)原則。
減量化(reduce)原則要求用盡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來完成既定的生產目標和消費目的,在源頭上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環境污染狀況。
再使用《reuse》原則要求生產的產品和包裝物能夠被反復使用。
生產者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應摒棄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潤的思維,盡可能使產品經久耐用和反復使用。
再循環《recycle》原則要求產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同時也要求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邊角料、中間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產過程中或另外加以利用。
在『減量化』方面,圍繞生產環節,BMW在華單臺車生產廢棄物處置量連續4年下降,降至2.00千克/臺,比上年同比減少20%。
BMW大東與裡達工廠通過污泥脫水處理,將廢棄物體積和重量減少40%-60%。
得益於大東工廠塗裝車間廢水處理能力的提升,BMW生產基地自來水使用量降為零,車間全年節水15萬立方米,約可以滿足近1000個沈陽家庭的一年用水量。
此外,BMW國產車型單臺生產水資源消耗量持續5年下降,降低至1.77立方米/臺。
作為首家與河鋼集團共同開發低碳鋼鐵的汽車企業,BMW從2026年起每年預計減少2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另外,隨著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也已全面動工,2026年在沈陽投產的BMW新世代車型電芯生產過程碳排放預計將比目前水平減少60%。
在『再使用』方面,BMW集團中國加速上遊供應鏈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型,其中大於40%供應商使用可再生電力;100%鋁錠供應商實現可再生電力;20%遼寧供應商參與綠電交易。
在生產環節,BMW在華100%生產基地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BMW沈陽生產基地以及全國37個非生產場所太陽能光伏覆蓋率從2021年的31.1兆瓦時增加到74.8兆瓦時。
2022年,BMW集團圍繞供應鏈正開發再生鉑族金屬供應商。
作為工業體系中最特殊且不可缺少的材料,鉑族金屬是鉑《Pt)、鈀《Pd)、鋨《0s)、銥《Ir)、釕《Ru)、銠《Rh》六個元素的總稱,與金、銀合稱『貴金屬』,被稱為『現代工業維他命』。
作為汽車制造不可或缺的金屬材料,中國貴金屬資源稀缺,尤其鉑族金屬極度匱乏,供應端供給不足。
根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顯示,中國已查明鉑族金屬總儲量為87.69噸,資源儲量持續下降,2021年中國鉑族金屬總供給量為229.5噸,較上年同比減少4.5%。
在物流與運輸環節,BMW在華開展回收利用包裝材料,同時最大化使用周轉箱,通過租賃周轉箱實現重復使用40332次。
目前,BMW新研發的EPP包裝已包含25%的回收材料。
EPP是發泡聚丙烯《Expanded polypropylene》的縮寫,它多用於特殊包裝容器中,用於抗壓緩沖隔熱。
EPP適用於所有部件的包裝,使其能夠安裝運輸。
BMW集團每年大約需要36萬個EPP包裝容器,使用25%可回收材料,意味著每年可以節省近280噸二氧化碳。
在『再循環』方面,華晨BMW2022年在生產中循環利用了超過6萬噸廢棄金屬材料;在經銷商端回收動力電池10318塊。
由立中集團提供的再生鋁含量為70%的『綠色』輪轂,今年內開始用於華晨BMW國產車型。
BMW集團2022年在華回收廢鋼48160噸,回收廢鋁14536噸,回收零配件275421個,總重量達595噸。
在經銷商領域,2022年,50家BMW中國經銷商取得『領創綠星』認證,以首家獲得『領創綠星』燈塔店認證的無錫錫寶行BMW4S店為例,其在設計之初便融入了『四水歸堂』建築理念,它所使用的200噸雨水回收裝置和儲水量160噸的景觀水池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雨水資源。
按照十四五規劃,到 2025 年,中國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到 2025 年,中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約 20%,單位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別降低 13.5%、16%左右,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鋼利用量達到 3.2 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 2000 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 400 萬噸、1150萬噸、290 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 5 萬億元。
圍繞這些圍度,對比BMW發佈的2022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發現,BMW集團中國提出的循環經濟具體措施,正是接下來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版。
這一報告不僅為下一步中國汽車產業循環生產提出方法論,也讓中國汽車認識到,應該用『哈勃視角』踐行中國汽車『太空飛船經濟理論』,真正做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最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