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日前,根據媒體消息,在兩國總理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與德國BMW、賓士、大眾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表示要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促進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推動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
這個事情其實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拐點信號,看懂的人不多。
怎麼解讀這個事呢?首先是,佈林肯前腳剛剛結束訪問登上飛機,中德兩國就進行了通話。
兩國總理的見證下,發改委層面敲定的合作,基本上就是國家戰略層面基於對雙方汽車產業的彼此認可與深度融合。
德國車企為何要與中國深度合作,彼此融合?
汽車是德國的國家級產業,德國選擇中國深度合作,有著理性與明智的考慮。
新能源汽車已是全球車企轉型的方向,中國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發展最充分市場,BBA大眾一直以來都是技術與品牌實力強大的燃油車巨頭,但在電動化時代落後了。
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BBA大眾深知自身對於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
在國內新能源快速發展的今天,BBA們在中國的燃油車銷量還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品牌溢價一直都深受認可,德國車企也非常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習慣,中國消費者對德國品牌也頗為認可。
問題是,德國的電動化轉型並不成功,現在除了BMWiX、大眾ID系列做的相對出色之外,歐洲的新能源車,普遍被吐槽為雜牌車,這是德國車企希望改變的現實。
其次,在當前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幾乎沒有比中國市場更大的國家,關鍵是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高,具備相當強的消費能力,尤其是從比亞迪騰勢、理想等車企的銷量來看,新能源的高端市場潛力非常大,德國車企肯定不願意錯失中國在這一市場的潛力。
其三是從政治上來說,中國是對外開放與貿易非常友好的國家,在今天是全球少有的能做到開放、自由貿易的商業土壤,也很少主動使用貿易手段來打壓合作夥伴,與中國發展貿易合作,能賺錢,而且前景非常可控與穩定。
其四,最關鍵的是技術層面,德國傳統車企需要向中國取經,需要依托中國產業鏈。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德國BBA打造的電動車都是油改電模式,在電氣化時代落後了,現在基本都是把重心放到中國市場,放棄油改電,在中國的工廠密集落地,通過純電平臺去造車。
從目前來看,BBA都在改變,這種體量的企業,做好純電可能是時間上的問題,利用中國的汽車產業鏈與相關的技術經驗與智能化產品理念,大概率在駕駛感受是能追上的。
由於本身的品牌溢價認可度高,一旦能做好產品,做強競爭力,消費者的接受度都非常高。
因此,德國企業清晰的預判到,中國新能源技術起步早,市場規模大,與中國合作研發新能源技術對加快德國車企轉型有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中國能夠提供世界最大的銷售市場,需要牢牢抓住中國市場的機遇來發展汽車制造業。
做大新能源市場紅利,推進中歐汽車市場的融合
從中國的戰略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帶動一場汽車發展的紅利,目前讓德國進來吃肉,本質是要在歐洲拉攏盡可能多的朋友,促進歐亞大陸的繁榮。
依靠強大的隊友與對手做大新能源紅利,推進中歐汽車市場的融合。
如前所述,BBA長期以來在國內的品牌溢價都深受認可。
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掉隊了,扶持他們發展起來,以後讓他們在我們這邊建立新能源汽車的工廠,一方面可以拉動就業。
另一方面,我們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基礎,他們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了都可以用到我們這些產品,包括電池,電機,電控,模具,各種核心零部件,都會迎來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中國供應鏈深入德國汽車制造業中,對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利好。
當然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壓力會大一些,但是核心零部件會市場規模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讓BBA深度參與國內新能源產業,形成高端市場的鯰魚效應,也能做大電車高端市場。
此外,中德國車企深度合作,本質是也能打造一個示范效應,市場的開放是雙向的,歐洲市場是重要的市場。
中國汽車產業不怕公平競爭,就怕不讓準入。
綁定這些歐洲的大企業,這也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更公平與深度的走入歐洲市場做準備。
擁抱彼此產業鏈,雙方都不想脫鉤
中國與歐洲市場,彼此都不想脫鉤,目前的合作,把這種訴求擺在明面上。
畢竟,三家大牌車企同時與中國簽署合作意向書,這不是市場單體行為,而是德國汽車戰略的整體轉型選擇,同時,本質說明了德國從經濟利益出發,是不會跟著美國對中國搞全面脫鉤的。
這也從德國車企今年以全電動化陣容參加上海車展就能看出來。
背後也不難理解。
如果中國全面電動化了,中國的汽車產業鏈必然將以電車為核心進行重構,如果歐洲的燃油車巨頭不跟進,那麼很可能導致汽車產業鏈各玩各的,即你脫的你的產業的鉤,我在國內構建我的新產業的鉤。
現階段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體系,在中國進行整車組裝是性價比最高的,燃油車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尤其是中國新能源車蓬勃發展的時候,那你脫的鉤可能就是夕陽產業,因此,歐洲巨頭加入電車戰場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在歐美市場,現在特斯拉在電車市場一家獨大,話語權、議價能力越來愈來愈強。
因此,歐洲汽車巨頭其實也需要更多的特斯拉競爭者,在歐洲制衡特斯拉的影響力,當歐洲市場變成一個繁榮的、多元化、多國際品牌的市場,消費者選擇多了,選擇權、議價權才能回到歐洲消費者本身。
況且,由於BBA大眾本身的品牌、技術與全球化佈局優勢,它們融入中國產業鏈,打造自己的優勢,在中國市場做好車,可以賣向全球市場,它們在中國市場取得一定成就,就能贏其他市場。
總的來說,歐洲巨頭全電動化陣營加入中國市場產業鏈之後,歐洲的燃油車與電車市場融合,彼此融合,才有更好的出路,是一種雙贏。
中德、法合作,拉近歐盟,日韓系承壓,時代大勢在我們這頭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韓系、日系車可能會很難受,從當前的消息來看,北京現代賣掉了在中國的兩座工廠,放棄中國市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接下來日系車可能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過去的汽車玩法中,日本總是吃獨食的玩法,自己壟斷技術專利,讓大家都吃不到肉,從燃油車三大件到氫能源都是如此,但目前大家另辟蹊徑,不和你玩。
中國發展新能源,就沒有走日本吃獨食這一套,而是引入強大的隊友《特斯拉、BMW賓士奧迪大眾以及法國車企等》來一起做大市場。
在今天,新能源汽車雖然在國內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從全球市場來看,燃油車主導的趨勢還非常明顯,中國車企、德國車企以及特斯拉做大新能源,就能帶動全球的新能源發展趨勢。
而全球新能源趨勢一旦起勢,過去主打性價比市場的燃油車巨頭包括豐田、起亞等就很難受,優勢會逐步趨弱,從日系車企來看,前一陣子還在抵制電動汽車的推廣,而政治上,日本站隊美國,中德深入融合,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雙方是高度一致的絕佳合作夥伴。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汽車出口已經是全球第一,東盟,俄羅斯市場,中東市場,沙特這些國家目前就在大力從中國進口汽車,中德深入融合之後,日系韓系車企壓力會變大,基於對市場的訴求,其未來的轉向性也很難說。
再往大了說,這一戰略合作還可以拉近和歐盟的關系,德國是歐盟的經濟、政治龍頭,一舉一動都牽動整個歐盟決策,中德的成果也會為中法會談的積極走向奠定基礎,中法可能達成更多合作成果,大家方方面面合作都在進行,產業鏈互補性越來越強,怎麼脫溝?
這個信號的釋放,就是全球產業鏈的融合是大趨勢,脫鉤這種逆市場化行為違背全球經濟大趨勢,違背各國產業發展的核心利益訴求。
汽車產業是一個全球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美國拉攏日韓,我們拉攏德法,平衡均勢格局已成,但我們有新能源全產業鏈支撐,中德是強強聯合,大家裡外都賺錢,是共贏格局,時代大勢還在這頭,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