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參加『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的路上,我特意打了一輛滴滴。
司機師傅是個剛入行的東北大叔,一路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分享網約車市場的不景氣。
知道我是去參加滴滴的活動後,大叔一下子來了興致,問我:『聽說滴滴要搞機器人了?這事是真的假的?』
滴滴用一場接近兩個半小時的發佈會回答了師傅的這個問題。
從發佈無人駕駛概念車到激光雷達再到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滴滴從技術、硬件、量產甚至是關於新業務的探索,都事無巨細地與公眾進行了分享。
就像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說的那樣,『滴滴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就做好了長期奮鬥的準備』
『造夢總是愉悅的』
其實關於滴滴自動駕駛的故事,我們之前已經報道過很多次了。
每家互聯網企業在初入自動駕駛領域的時候都渴望快速講出動聽的資本故事,但往往事與願違,自動駕駛高昂的研發成本和技術門檻隔絕了『大力出奇跡』的可能性。
2016年,張博跟自動駕駛領域的大牛《參數丨圖片》們探討了L4落地的時間線,不同於當時業界流行的『兩三年量產』或者『永無期限』兩種極端說法,10年,是張博當時劃定的一個合理的未來期限。
如今,10年的進度條已經走過了一大半,在此期間,關於自動駕駛的爭論已經從能否落地變成了何時量產,『造夢總是愉悅的、放飛的,但現實是冷靜的、殘酷的』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這樣形容滴滴自動駕駛這7年的經歷。
這7年的研發,讓滴滴自動駕駛掌握了感知、預測、決策、控制、仿真系統和機器學習平臺等L4的全棧核心技術。
今年年初,滴滴順勢推出了24小時無間斷自動駕駛服務,為此打造了一個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能像一個老司機一樣,自助解決車輛在運營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包括沖洗、充電、維修、保養,事無巨細。
解決了車,接下來就是解決場景。
在如今高速路段已經完全能用智能輔助駕駛覆蓋的情況下,城市的復雜場景是每個自動駕駛公司都渴望攻克的堡壘,早在2022年下半年,特斯拉、毫末智行、華為、小鵬、蔚來等車企和自動駕駛企業就推出了各自的城市高階輔助駕駛系統,也公佈了交付時間。
2023年也被眾多業內人士譽為『城市高階輔助駕駛落地元年』。
但城市道路的長尾場景又多又復雜,滴滴目前展示的『城市泛化引擎』解鎖了放學的校門口、傍晚的地攤小販、繁雜的夜市等場景。
雖然目前滴滴自動駕駛隻能在上海和廣州提供運營服務,但讓孟醒欣喜的是,作為網約車出行服務的補充,送駕裡程、送駕時長、每小時單量等體驗和效率指標都在持續向網約車靠近。
只要起點和終點都在運營范圍內,用戶就可以在滴滴APP中選擇『自動駕駛』進行下單,滴滴自動駕駛會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
用戶對於網約車自動駕駛服務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孟醒說,他經常在回顧思考用戶提出的問題,並以此作為解決滴滴自動駕駛鏈路的基礎邏輯。
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是滴滴不同於任何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家生長於共享出行的互聯網企業,滴滴天生就擁有廣闊的服務落地場景和豐富的運營維護經驗。
這也就意味著,別家在卷自動駕駛的高精尖技術時,滴滴在卷的是尚屬於無人區的自動駕駛服務。
孟醒舉了個例子,對於目前市面上Robotaxi的一大痛點就在於上車點,其一是規劃好的點位往往摻雜著其他臨時停靠的車輛或者行人,其二是上車點比較少,在相同區域,網約車的站點密度是自動駕駛車輛的150倍,這意味著用戶如果要乘坐自動駕駛的車輛,沒準需要走超過1公裡,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滴滴自動駕駛想要做到在任意路段都能停車,需要的是打通整條運營體驗的鏈路。
更長時間、更大范圍、更多場景,以及更好的服務,始終才是滴滴的立命之本。
『不喊實現不了的口號』
其實整場發佈會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那輛概念車DiDi Neuron,相比於服務端的潤物細無聲,一個足夠新奇的產品,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公眾的視線。
相比於念一遍這輛概念車的各項參數和配置,你能看到:取消駕駛位、釋放乘坐空間;用車內機械臂提供車內服務;車外的交互五連屏的背後,是滴滴對於未來網約車出行場景的思考。
拿噱頭最大的機械臂來說,我當時很疑惑,為什麼要加一個雞肋的機械臂,讓成本幾何式增加,畢竟遞水、叫醒這些服務要麼是人為增加的需求,要麼是加兩行代碼就可以做到的。
直到孟醒讓機械臂略顯笨拙地將一個行李箱抬起,安穩地放在車內。
『女性乘客的行李重到司機需要幫忙抬』的場景也許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100次都不會碰到一次,但為了那一次的可能性,滴滴就需要做到盡善盡美。
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運營思維,其實是自動駕駛領域隱形的門檻,在廠家一味卷雷達、卷芯片、卷技術的時候,留給用戶感知的空間和維度其實是很少的。
在前不久蔚來的溝通會上,李斌和秦力洪就表示,目前ET5的硬件性能隻發揮了一半,有大量冗餘的空間是為了將來準備的。
但對於自營的滴滴來說,冗餘就意味著此時此刻有著高昂的被浪費的成本,這也是孟醒不斷提到降低成本的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滴滴自動駕駛並不需要成為這個行業的TOP1,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大面積量產落地的自動駕駛方案,也許它並不完美,但它一定要足夠安全,足夠穩健。
這樣滴滴才能早日讓Robotaxi鋪平高昂的自營人力成本,拉高網約車薄弱的毛利率。
孟醒將這個時間定在了2025年,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滴滴給這場10年長跑劃定的一個中途站,但Robotaxi這張牌滴滴已經攥了太久,團隊從2020年的400人擴張到如今的超過1000人,在成本控制、量產方案、接入方式上,都更有餘地。
留給滴滴自動駕駛的隻剩下一個問題:翻開的這一頁全新故事,會是屬於滴滴的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