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發哥說新股
來源:格隆匯IPO研究院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IPO的熱潮一波接著一波。
近期,一家自動駕駛公司沖擊A股。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縱目科技』》遞表科創板,保薦人為華泰聯合證券。
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主要從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已形成從算法軟件到系統硬件,從智能駕駛控制單元到多種智能傳感器的全產品佈局,能夠為整車廠商提供由智能駕駛控制單元、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硬件及配套軟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駕駛系統。
根據招股書,縱目科技自稱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包含L0至L4級別智能駕駛控制單元及智能傳感器在內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的一級供應商。
公司構建了智能駕駛系統核心軟硬件全棧開發和量產能力,其中具備L2級別自動泊車輔助功能的產品在近二十款車型上實現量產,年出貨量超過10萬套,在國內自主品牌融合泊車市場占有率超過10%。
在高級別自主泊車領域,公司是業內少數較早獲得整車廠商L4級封閉園區低速智能駕駛量產項目的供應商之一。
圖片來源:官網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2021年公司APA融合泊車系統市場占有率在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第三方供應商中達到8.1%,2022年1-5月上升至18.1%。
2021年下半年起,公司融合泊車系統在長安汽車UNI-T/UNI-V、嵐圖Free/夢想家、AITO問界M5/M7等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公司APA系統搭載量將快速上升,預計2022年後公司市場份額將得到顯著擴大。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縱目科技控股股東為香港縱目,直接持有縱目科技22.17%股份;縱目科技實際控制人為RUI TANG,其一致行動人為李曉靈《RUI TANG的母親》。
RUI TANG及其一致行動人李曉靈合計控制縱目科技33.30%股份對應的表決權。
值得注意的是,RUI TANG是個70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任職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圖片來源:招股書
縱目科技有著不少明星投資機構的加持,根據招股書,最近一輪融資投前估值80億元。
不得不說,縱目科技站上了火熱風口,身披投資星光,但如今沖擊資本市場,也掩蓋不了經營中的痛症。
01
自動駕駛是塊『大蛋糕』
眾所周知,汽車乃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今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動能正在加速發展,汽車產品也正在向智能移動終端轉變。
2021年是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的元年,這一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350萬輛,同比增長將近1.6倍,滲透率達到13.4%。
乘著這一風口,自動駕駛也受到矚目,它能通過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實現對周邊道路、行人、障礙物、路側單元及其他車輛的感知,在不同程度上實現車輛安全、自主駕駛,是人工智能在汽車領域融合應用的重要方向。
智能駕駛產業鏈概覽,圖片來源:艾瑞咨詢
目前,隨著輔助駕駛功能逐步量產,乘用車中除了已大量普及的L0級的輔助功能外,L1-L2級的高級輔助駕駛技術也逐步成為行業標配,滲透率逐年提升。
而全球汽車智能駕駛行業處於從L1-L2級向L3級衍進的過程中。
其中,智能泊車系統是智能駕駛的典型應用,預計到2025年,國內全自動泊車系統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44億元,未來三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近50%。
回顧縱目科技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司對行業發展趨勢存在一定的敏感度。
公司設立之初,主要從事環視算法及基於環視影像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研究開發工作,主要客戶為整車廠商的一級供應商,通過核心算法軟件的SDK發佈幫助客戶完成量產車型的適配工作。
2018年起,公司開始研發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等智能駕駛傳感器產品,並著手自建產線和供應鏈,逐漸轉型成為一級供應商。
此外,為了支持自主泊車商業閉環,建立智慧出行生態鏈,公司先後成立後裝、無線充電和智慧城市事業部。
公司智能泊車產品構成,圖片來源:招股書
02
尚未實現盈利
行業發展前景充滿高預期,入局其中的縱目科技也是經過了不少試錯和探索,但如今來看其業績,可以發現,自動駕駛的『盈利難』問題還是未解。
報告期內,縱目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966.01萬元、8383.04萬、2.27億元、9003.48萬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60億元、-2.09億元、-4.16億元、-1.55億元。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未分配利潤為-11.19億元,最近一期末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
縱目科技的主營業務包括全景式監控影像功能《L0級別》、自動泊車輔助功能《低速L2級別》、自主泊車功能《低速L3+級別》等。
按照產品和服務構成可分為智能駕駛控制單元、傳感器和研究開發服務。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0.75%、16.43%、13.21%、10.38%,相對較低且存在波動,主要受產品價格波動、產品結構變化、原材料采購價格波動、市場競爭情況等多方面影響。
其中,2021年及2022年1-3月,受芯片等原材料采購成本上升影響,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較高的智能駕駛控制單元毛利率有所下滑,拉低了整體毛利率水平。
具體來看,縱目科技采購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被動器件、電子結構件、結構件、鏡頭、離散器件等,其中芯片采購額占比較高。
報告期內,公司芯片采購額占物料采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0.86%、61.06%、69.53%、60.66%。
在2021年汽車芯片供不應求加劇的市場環境下,公司產品所需部分芯片采購價格上漲,對公司毛利率產生了較大的負面沖擊。
目前,公司下遊客戶主要為整車廠商,客戶集中度較高。
報告期內,縱目科技對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收入比重分別為89.42%、89.31%、71.84%、86.32%。
與此同時,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783.55萬元、6235.32萬元、1.54億元、1.91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2.18%、30.45%、11.77%、12.05%。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規模迅速擴大,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相應增長。
顯然,報告期內,縱目科技尚未盈利,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經營存在一定的高壓。
一方面,入局自動駕駛很燒錢,需要在前期投入較大的研發成本和較多的人才投入才能保證智能駕駛功能的更新迭代。
智能駕駛系統車身控制單元及傳感器佈局,圖片來源:招股書
報告期內,縱目科技的研發費用較高且持續增長,分別達到1.2億元、1.72億元、2.69億元、8673.74萬元,占收入比重分別為240.65%、205.13%、118.32%、96.34%。
本次IPO擬募資20億元,其中12.92億元用於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而高投入也伴隨著高風險,若其研發成果無法獲得下遊客戶認可,導致無法實現商業化量產,銷售收入存在增長不及預期的風險。
下遊整車廠商訂單能否順利增長對公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要知道,縱目科技的智能駕駛系統產品需要針對下遊車型進行定制化開發,在尺寸規格、性能參數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需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滿足整車廠商的需求。
這就意味著,一旦下遊客戶對已定點車型導入競爭性供應商或切換供應商,將使得其產品市場份額有所降低,甚至導致主要客戶流失,從而影響業績表現。
如今賽道顯現出『僧多粥少』的現象,縱目科技需要在鞏固現有客戶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展其他客戶。
03
如何破局求生?
縱目科技並不是特例。
雖然人們對自動駕駛保持著高度關注,但今年以來,行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寒冬信號』。
例如,L4自動駕駛明星獨角獸Argo AI倒閉;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子公司Mobileye此前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估值大幅縮水。
市場環境讓企業拿錢變得不容易,畢竟自身的成長性被打上了問號。
事實上,目前入局自動駕駛領域的公司通常會在兩條技術路線中選擇發展,一個是漸進式,指的是從低級別輔助駕駛切入,逐步實現高級自動駕駛;另一個是跨越式,先直接跳過低級別輔助駕駛階段,在部分區域實現高級自動駕駛後,選擇大規模落地。
有趣的是,近來選擇跨越式發展的企業日子變得很不好過,畢竟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成本過高、技術難以突破等痛點令其商業化進展緩慢,業績虧損成了『家常便飯』。
而為了求生,它們開始選擇『降級』,進入L2層面來競爭,以減輕經營壓力。
興許,目前能活下去才是它們最迫切的想法。
而對於縱目科技而言,如今量產自動駕駛領域已是『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司未來收入的增長主要取決於智能駕駛系統滲透率的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新車型項目的持續量產落地時間以及下遊整車廠商訂單的增長等因素。
縱目科技目前主要提供針對低速泊車場景的智能駕駛系統,公司處於業務拓展階段,量產規模較小,相比於國際Tier1巨頭及國內其他汽車零部件廠商,在產品覆蓋、收入體量、資本實力、供應鏈和成本管控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且公司目前產能有限,無法滿足快速擴張的訂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盈利能力。
如今,汽車智能駕駛行業受到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國量產的智能汽車正從L1-L2逐漸向高等級衍進,L3級高速公路有條件自動駕駛、L4級自主代客泊車、礦區自動駕駛和無人末端配送有望在2025年前實現大規模量產落地。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縱目科技需要深化軟硬一體方向佈局,在保持研發投入的同時,有節奏地進行量產化應用,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同時,需要進一步拓展國際品牌,爭取切入更多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整車廠商供應鏈,獲得更多項目儲備,進而提高自身的市場存在感。
04
結語
不得不說,自動駕駛這塊大蛋糕並不好啃,入局標的縱然有著仰望星空的藍圖,也需要腳踏實地,正視技術、成本、量產等難題。
即便縱目科技等標的能順利上市,往後需要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
畢竟行業正在加速洗牌,若是一味地依賴外部資本,並不能根治生存痛症。
熱門新股
本文為格隆匯新股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二字,獲取轉載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