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算法需要一個天才,但是工程落地不相信天才。
作者| CM
封面| BBC紀錄片《無人駕駛汽車的黎明》
這一年的自動駕駛界,從狂熱逐漸到冷靜。
我試圖在今年的新聞裡找到一些高光時刻,以證明自動駕駛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終將很快走向L4。
很可惜,沒有找到,我也無法寫出一篇充滿希望的總結。
潮水退去
年初,2021年的狂熱尚未散去,後知後覺的一些廠商亦步亦趨,激光雷達在各類新車發佈會上成為追逐的焦點。
我們要全棧自研,我們要量產L4,我們要全融合,我們要做BEV。
這些口號和新能源彎道超車一起,組合成了整個行業的盛大刻奇。
今天看來,2022年自動駕駛把過度樂觀的我們,打得找不到東。
我想起來了何小鵬那年隔空喊話馬斯克,彼時曹光植先生與特斯拉的侵權官司正甚囂塵上,我對此嗤之以鼻。
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勝利者是不會有過錯的。
我甚至在一邊不相信我所在公司能夠量產功能的同時,相信了其他公司在公關稿裡描述的美妙圖景。
可是一年不過365天。
小鵬沒有真正開始大規模推行城市NGP;華為X極狐的病毒式傳播有多宏大,小規模推送的時候就有多落寞。
蔚來NAD2020年開啟了智駕堆料先河,卻一再跳票。
到2022年底的NIO Day 發佈會 ,甚至對自動駕駛進展幾乎隻字未提。
諸多公司順著2021年 Tesla AI Day上的方案架構圖開始切換BEV方案,到了年底,真正量產卻也屈指可數,或者又是一輪新的吹牛方案。
國內Robotaxi翹楚小馬智行毫無預兆裁撤上海數據團隊;吉利億咖通更是直接撤掉自動駕駛部門;小道消息,小米智駕不及預期,要切換供應商方案。
大洋彼岸智駕行業也一樣寒風凜冽,圖森未來內鬥將股價幾乎清零,又在年底宣佈大規模裁員,Argo AI 就地解散。
留下足夠頭部,也足夠富有的Waymo,Cruise在一點點降低全無人接管率。
這一年,誰在自動駕駛領域站穩了腳跟?
是不停地宣佈獲得車企定點,最後一個季度還官宣與大眾合資的地平線?
是L4公司躬身輔助駕駛,以求從車企獲得定點續寫自己故事的Momenta們?還是不在乎自己跳票方案,四處尋求合作的華為?
或者說是根本在自動駕駛不用投入,卻賺得盆滿缽滿的比亞迪?
可是,重要的是,這一年沒有足夠進步的功能上車。
孤註一擲投入自動駕駛的小鵬汽車,在2022年底銷量暴跌後陷入質疑漩渦。
就連特斯拉都已經無法讓我們腎上腺素飆升。
沒有了精巧絕倫的方案,端上來乏善可陳的雙足機器人。
有人淺嘗一口,說,這不就是前兩年波士頓動力的白開水?
特斯拉自動駕駛負責人休假三個月之後離職,他在Tesla AI Day上眼裡的光,曾是我相信未來可期的勇氣。
Argo AI宣佈清盤時,我不勝唏噓。
我的第一份智駕實習,就是Argo AI 德國前身AID。
於是我與當年一起在學校做項目的同學抱怨迷茫,他跟我說,其實早就換了項目組,他們的方案被砍掉了,他要開始做數據平臺了,失去耐心的他已經不相信了。
當年我第一個自動駕駛相關的程序還是抄的他的作業。
做難而正確的事
這是大佬們畫餅時最常說的話,要相信我們在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
我相信,隻有指數級降低接管率才能真正接近自動駕駛。
但是回頭看逝去的2022年,眾多公司已經陷入了線性降低的泥沼,一條道路,一條高架,一點點告訴用戶,我們可以。
我很早預料到自動駕駛會很緩慢地進步,但是諸多公司在2020年跳票之後,又把時間點定在了2025。
仿佛一切都沒發生過。
就像過去的這一年,自動駕駛界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
收獲大概是:大家開始真正認識到,這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了。
做某個路段L4容易,可以做酷炫的公關視頻,但是一條道路的過擬合,不代表真正的能力。
自動駕駛算法需要一個天才,但是工程落地不相信天才。
這需要超大規模算力,完全的數據閉環,自動的數據生產與標註,精妙的算法方案,優秀的Bug測試與修復團隊等等。
2023,繼續在微小的進步裡,相信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