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悲哀裡心碎!』當數以十萬計的矽谷人遭遇寒風逼人的裁員潮,他們被迫離開了辦公室。
活下來,將寒氣傳給每一個人,這成為當下企業生存的必要策略。
整個2022年,從手機到PC,從互聯網到汽車,無不滲透著寒氣,行業的春天在哪裡?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2022年1-10月,國內汽車銷售2197.5萬輛,同比增長僅4.6%,盡顯疲態。
有機構做出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銷量可以突破650萬輛,比亞迪等將成為少數贏家。
不過,新能源車自始至終都無法單槍匹馬拯救龐大的汽車市場,這是因為它的滲透率還不夠高,30%的比例也無法左右戰局。
汽車行業不是隻有新能源汽車這一條賽道,但有著同樣的徹骨寒冷。
在曾經火熱一時的自動駕駛賽道,資本消耗殆盡,躲在背後的巨頭已消磨掉了信心和耐心。
有自動駕駛行業人士笑稱:『資本拋棄你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打一聲』
而在智能手機、PC、智能電視這樣的傳統行業中,大批廠商仍然在苦苦支撐著銷量。
這中間,它們在數個季度的財報中找到了希望和慰藉,即便這隻是一場數字意義上的短暫的春天。
對於很多行業來說,疫情或者是偶爾出現的刺激點無非是一場虛擬出來的春天,讓我們誤認為沉重的空氣被重新打開。
因此,必須要重新尋找新的機會,捱過這個寒冬。
遊戲行業有多熱,就有多冷。
在版號發放的限制下,國內遊戲遭遇寒冬。
有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國內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597.03億元,同比和環比均下降兩位數,就連騰訊這樣的遊戲大廠也遇冷。
不過,前面的話完全可以反過來說,遊戲行業有多冷,就會有多熱,因為這一行業從來不缺熱度。
並且,國內的遊戲版號前不久再度發放,釋放出積極信息。
自動駕駛
無論如何,我們糾結的並不是行業之冬有多冷,而是要討論關於各行各業的春天所在。
圍繞『自動駕駛賽道回歸理性』這一話題,CNMO將展開深度探討。
自動駕駛行業的寒冬已至,國外Argo AI的關停、Mobileye的估值滑鐵盧,以及國內小馬智行的裁員,都表明這個行業現在並不好過。
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在技術沒有獲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完全自動駕駛很難稱得上是一種硬需求。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自動駕駛公司沒有重金給予支持。
福特在Argo AI倒閉後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公司需投資於短期內更容易實現的駕駛輔助技術,而不是Argo的完全自動駕駛目標』
『你們不要再打了,冷靜點』
從谷歌2009年拉開自動駕駛研發的序幕開始,這一行業發展了十多年。
自動駕駛技術積累的十年,是瘋狂的十年。
而國內的自動駕駛賽道自2013年百度啟動以來,資本就一直處於頻繁加碼的狀態。
至少從2016年開始,這種現象非常明顯。
這可能與那一年人類慘敗給人工智能有關。
當時人工智能AlphaGo擊敗了圍棋聖手李世石,引發了資本圈的集體高潮。
此後,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輕舟智航等大量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湧現。
小馬智行自動駕駛
而根據統計,到2018年,國內註冊的相關公司數量高達472家,融資動作有78次,披露投融資總金額高達811.0億元。
那一年,自動駕駛行業真正邁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回顧過去十年,無數資本樂此不疲地卷入,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幾乎處於連年增長的狀態,彼此之間的競爭雖激烈,但數量卻越打越多。
根據相關數據,2019年該行業新增企業1087家,2020年新增848家,2021年新增1130家,2022年上半年增加201家,有所放緩。
看來,即便是自動駕駛行業遇冷,也有資本『慕名而來』。
目前,國內共有自動駕駛相關企業5682家。
自動駕駛實際上就是在試錯,而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的自動駕駛事故給這個行業的發展設置下了一個又一個減速帶。
今天,車企們宣傳有關自動駕駛方面的內容,總是顯得很謹慎,保守稱其為『駕駛輔助功能』。
實際上,這就是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十多年以來真正能夠商用化的成果,而真正的完全自動駕駛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得帶著沉重的鐐銬跳舞。
『我們到底怎麼了?』
完全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短時間內一眼望不到頭,資本的耐心有限,削減投資成為必然。
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國內自動駕駛行業融資67起,披露融資額累計達143億元,融資起數同比下降約32%,融資額同比下降61%。
特斯拉電動車
自動駕駛公司到了該停下來反思的時候,尤其是走跨越式路線的自動駕駛公司,想要一步登天現在看來不太可能。
而走漸進式路線,率先實現低級別輔助駕駛技術商用化,逐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玩家,比如特斯拉、蔚小理、禾多科技等看起來要更穩。
就在本月,禾多科技完成了廣汽資本領投的1億美元C輪融資。
原因無它,就在於禾多科技可以迅速回饋資本。
談到此事,禾多科技創始人、CEO倪凱在一個節目中表示,『有點像‘領證’以後的量產過日子,把日子過得更好,大家走得越來越踏實。
在量產合作的前提下,投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禾多科技倪凱
在倪凱看來,禾多科技現階段必須要算清楚賬,因為自動駕駛公司的高估值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所有錢都應該花在刀刃上。
的確,資本對自動駕駛行業的信心已然不足。
今年10月份末尾,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自信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號稱自動駕駛領域規模最大IPO,估值高達500億美元,結果200億美元都夠嗆。
但倪凱也認為,高階自動駕駛的時代遲早會到來,因此要早做準備,必須在2025年之前實現百萬輛高階自動駕駛的交付才能在行業站住腳跟。
從這些從業者的經驗來看,漸進式的路線更符合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商用化的規律。
『沒有你我可怎麼活啊!』
對於那些誤入歧途的自動駕駛公司來說,現在需要做正確的事情——趕緊做好輔助駕駛。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L4級無人駕駛公司反應過來,開始調整賽道,像小馬智行、元戎啟行這樣的自動駕駛明星都在與車企洽談合作,促進自動駕駛量產,此時它們的身份從甲方變成了乙方。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們及時調整了過來。
元戎啟行自動駕駛
站在一個理性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那些想一步打開完全自動駕駛市場的公司,這種行為是非常怪異的,因為目前L2駕駛輔助顯然更有搞頭,而那些年輕的自動駕駛公司隻需要等待機會就能搶到份額。
這樣的機會還真不少,一些有所準備的公司如地平線等,最近幾年就在頻頻蠶食巨頭博世的市場份額。
另外,自動駕駛雖然一再引發爭議,但政策並未給它戴上鐐銬。
在國內,各地城市都有自己的針對政策,像深圳宣佈L3級自動駕駛在行政區全域開放道路測試、示范應用;上海已宣佈首批自動駕駛高速公路開放。
顯然,現階段L3級自動駕駛更有搞頭,L4級自動駕駛則要等幾年才能看到機會。
寫在最後
從不同玩家對自動駕駛的認知和投資判斷來看,它們是有差異的。
一部分專註於研發L4自動駕駛的公司幾乎純粹是從技術出發,來看待這條賽道的。
而另一些公司摸到了一條規律,即漸進式的路線,想通過不斷積累場景數據和技術,期待有一天迎來爆發。
無論它們的判斷如何,出發點並沒有改變,都是實現最終的完全自動駕駛。
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動駕駛的融資競賽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與車企抱團,把錢花在量產車型上才是當務之急。
反過來,自動駕駛公司因此能迅速盈利,並在量產中獲得實踐經驗,再回饋給新技術的研發。
按照這個邏輯,自動駕駛賽道的春天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遠,隻是很多公司太過急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