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比亞迪在深圳總部召開了年度股東大會,其實關於2022年比亞迪的業績有多亮眼,已經無需贅述,所以這次股東大會上,投資人們關注的重點也不是討論比亞迪去年的業績,而是希望董事長王傳福多談未來。
王傳福也相當坦誠,對眼下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技術路線、智能化等等方面自己的看法都做了分享,他表示比亞迪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目前無論是資金、人才儲備還是未來方向的確定性上,比亞迪都處於歷史上最好的階段。
當然,王傳福的有些觀點還是引起了不小爭議,比如他對換電和自動駕駛兩項技術的不看好。
電池技術
還記得上個月福特汽車在美國舉辦2023投資者日的時候,CEO吉姆·法利分享了一個觀點,認為眼下汽車行業一味追求更大的電池包和更長續航的風氣不對,那些續航七八百公裡的電動車根本沒必要,因為不賺錢。
王傳福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覺得除了運營車輛,一般我們私家車一年的平均行駛裡程也就是1.2萬公裡,每天40-50公裡左右。
早些年純電動車續航隻有300公裡的時候,大家確實看重電池的能量密度,但是現在續航五六百公裡的純電動車裡程和燃油車一樣,再加上充電站普及,電池的能量密度不再是重點,安全和性價比才是重點。
所以搞一個大電池,增加的隻有重量,屬於資產浪費,沒有回報,很多人買續航700公裡的車,圖的是心理安慰。
不如省下100公裡電池的錢,換成現金也有一萬多了,放銀行還有利息呢。
當然,不一味追求大電池和長續航,不代表比亞迪就安於現狀了,王傳福透露,比亞迪搞電池研發的團隊就有1萬多人,固態電池、鈉電池這些技術也都在研究。
緊接著有投資人問王傳福,對換電技術怎麼看,他明確表示不看好,還舉了手機的例子。
早些年手機行業也流行過換電池,諾基亞、摩托羅拉都搞過,因為那時候充電慢,但是能換電池的手機有很多問題,比如手機很厚、不防水、性價比不高,所以被淘汰了。
同理,電動車換電也有很多標準化問題,比如整車設計、體積變大、結構安全等等。
而且目前的電池能量密度已經能滿足老百姓日常需求了,所以乘用車領域換電不會是主流,重卡領域可能更適合。
眾所周知目前換電領域的代表就是蔚來,不知李斌對王傳福這番表述有何看法。
競爭格局
對於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王傳福的判斷是今年已經從供不應求轉向了供大於求,所以優勝《參數丨圖片》劣汰是必然,類似的情況已經在光伏、基建等行業上演過了。
王傳福認為,有競爭是好事,隻有競爭才能帶來創新和繁榮,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對於汽車企業來說,想在淘汰賽中活下去,關鍵是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有核心技術,因為汽車行業的革命本質上是技術的革命,隻有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在淘汰賽中活下來,還想依靠簡單的拼裝來造車,活下來的概率很小。
其實這種淘汰已經在汽車行業上演了,過去三年,那些靠抄襲模仿發家的自主品牌,不少已經破產了。
缺少有競爭力車型的合資品牌和新造車,也有不少已經退賽了。
而在王傳福看來,比亞迪目前在核心技術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比如刀片電池,憑一己之力將磷酸鐵鋰拉回了主流,DMi超級混動技術則將插混從非主流變成了如今的主流,此外還有e平臺、易四方電機驅動技術等等。
包括芯片,雖然做芯片存在爭議,但是王傳福認為一定要做,這是在構建比亞迪的下一個核心技術。
以前對比亞迪來說,做芯片研發是有心無力,但是現在不同了,有資源也有資金儲備。
第二點就是要有精準的戰略方向,因為汽車行業的窗口期隻有3-5年,車型和技術路線的選擇非常重要,一旦路線錯了,就會錯過窗口期。
如果制造汽車的時候模具選錯了,可能會損失幾十萬、幾百萬,如果車型選錯了,損失就是十幾億,而一旦路線選錯了,損失的不止是錢,還會浪費三年的時間,被對手們甩在身後,幸運的是比亞迪每一步的方向都踏得很準。
其實關於窗口期的判斷,不是王傳福第一次提了。
兩年前當小米第一次宣佈造車後,王傳福在亞佈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就隔空『勸』過雷軍。
當時他就提出,造車的時間成本比資金成本更高,對雷軍來說,拿1000億造車,浪費的不止是錢,更重要的是浪費了三年的時間,這些時間是拿錢買不到的。
最後一點就是決策要快,因為汽車企業的體量都很大,燃油車時代決策慢沒關系,但是電動車時代,市場如戰場,決策必須要快。
這點上,王傳福認為比亞迪也有優勢,因為他們是創始人團隊,公司的決策相對集中,研發和市場都是王傳福自己直接負責,凡事親力親為,避免了信息傳達過程中出現失誤。
眼下在王傳福看來,還處於新能源汽車革命的關鍵時期,所以需要他親自指揮,後面度過了這段革命期之後,他也會對下面充分授權。
智能化
『汽車工業的大變革,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這句名言正是出自王傳福之口,不過很多人認為,比亞迪在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這個短板就是自動駕駛能力,不及特斯拉、小鵬等企業。
在今年3月底的投資者會議上,王傳福曾談到過自動駕駛話題,當時的那句『自動駕駛就是忽悠』還引發過熱議,這次股東大會上,王傳福進一步做了解釋。
首先,在王傳福看來,智能化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不能完全和自動駕駛劃等號,後者隻是智能化中的一個很小的場景。
自動駕駛的實現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安全責任劃定的問題,但凡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了一起安全事故,車企的責任都很大,整個車型的銷售都會被連累。
所以在法律法規對自動駕駛權責劃分還沒明確的前提下,智能駕駛技術大概率隻是輔助手段,商業化比較難,眼下隻有輔助駕駛能形成商業閉環。
所以王傳福覺得,一輛車的輔助駕駛賣3k-5k差不多,再高就沒人買了。
而比亞迪要發力的智能化,是更廣義的智能化,包括車內的大屏互動、多屏互聯、音響等等很多車內生態方面做文章,這些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保險業務
電動車企業自己做保險,最早是特斯拉先入局的,今年5月,『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名稱獲批變更為『深圳比亞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比亞迪也有了自己的保險業務。
王傳福認為,不管是混動車還是純電車,與燃油車的車險都有很大差異,現在保險行業在新能源車的保費上經常虧損。
而比亞迪進入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能利用技術、銷售、用戶等方面的積累,在科學理賠、減少費率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帶動作用,讓新能源汽車用戶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好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