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未來對汽車行業影響最大的是特斯拉、蘋果、微軟。

撰文/ 錢亞光

編輯/ 張 南
設計/ 琚 佳

『智能座艙極致的用戶體驗或者差異化創新,在每一個階段都是可以去做的,我們永遠可以在座艙裡面花不是那麼多的投入,去做高感知度的差異化產品,這個投入產出比是比較高的』未來黑科技創始人兼CEO徐俊峰在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這樣說。

自2015年後,汽車座艙開始加速智能化,車載顯示是座艙智能化的重要載體,是人車交互的入口,大尺寸液晶屏幕替代傳統中控;高刷新率液晶儀表、HUD取代傳統指針儀表;流媒體後視鏡替代傳統後視鏡。

這些消費者可以直觀感知的部件,也成了車企形成差異化的競爭熱點。

在自動駕駛普及之前,其實座艙應該以駕駛者為中心,實用好用才是硬道理。

觸控大屏並不合適駕駛者,而車內其他交互方式,正在成為大屏的替代者或補充者,為智能座艙的發展做著貢獻。

比如在逐漸普及的HUD《抬頭顯示器》利用投影技術將導航、車輛狀況、路況信息等投影到擋風玻璃上,使司機不用低頭就能看到相關信息,從而提高行車安全性。

一直在車載交互領域耕耘,未來黑科技創始人兼CEO徐俊峰以『車載AR+AI交互撬動智能汽車座艙交互新生態』為題,分析了產品和創新的底層邏輯,對未來的智能汽車以及車載交互生態做了憧憬。

他認為,未來對汽車行業影響最大的三家公司是Tesla、Apple、Microsoft。

特斯拉已然能代表現在的新能源車、汽車智能化、智能駕駛。

蘋果剛剛發佈Vision Pro,是下一代的混合現實,會裝在車上。

微軟出了GPT4,馬上出GPT5,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代表。

關於產品和創新的底層邏輯,他認為是極致的用戶體驗,絕對的差異化創新,還要具備可操作性。

極致的體驗,代表的是能夠Touch用戶潛在的真實需求;差異化的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商業價值,不要那麼卷;可操作性,可以理解為技術上可實現,成本比較可控,周期和節奏上面也比較合適。

關於下一代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基於3D的矢量化地圖、3D的顯示技術和3D的實時定位,提供基於增強現實或者混合現實的服務。

而人工智能會有三個系統:信息系統做信息的感知和整合;模型系統做思考和決策;執行系統做交互和行動。

他認為:『我們正好處於第三代互聯網生態的起始線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約在2026年或者2027年,蘋果會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生態,我們的汽車行業可以跟它共享這個相同的生態』

對智能座艙的發展判斷,他認為:『智能座艙要從好用變成極致的好用,帶來極致的用戶體驗。

而在未來的五年裡,OpenAI會有GPT4.0、5.0、X.0這樣的增長,蘋果還有一個基於AI和XR的生態。

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我們的汽車融入AGI和XR的生態』

以下是徐俊峰的演講實錄。

『不負』,剛拿到賈可博士的命題作文的時候,我們同事跟我講,叫我不負責地講講毛利不負的事情。

但是我肯定不會這麼不負責任,我今天講講怎麼從未來裡面找到這個答案,讓我們不但毛利不負,而且可能毛利很富。

首先我想拋給大家一個問題,未來對汽車行業影響最大的三家公司是哪三家?特斯拉肯定是其中一個。

我做過一個調研,答案比較一致,分別是特斯拉、高通、英偉達,這是公認的。

當然我們國內還有地平線、黑芝麻《參數丨圖片》等公司,比較公認的是這三家公司。

但我的答案是:Tesla、Apple、Microsoft。

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蘋果跟微軟跟我們汽車行業有什麼關系?我們今天坐在一起討論的是什麼問題,怎麼跟它們有關系了呢?我們不妨看看。

大家原來講特斯拉、高通、英偉達的原因是電動化、智能化、智能駕駛、智能座艙。

我選擇的三個公司,特斯拉已然能代表現在的新能源車、汽車智能化、智能駕駛。

蘋果剛剛發佈Vision Pro,我認為它是下一代的混合現實,或者XR的一個平臺,它既可以是一個移動終端,像手機一樣是一個計算終端,又可以裝在我們的車上。

蘋果當然也要造車,已經發佈了很多的汽車專利,也跟這個東西有點相關。

微軟出了GPT4,馬上出GPT5,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代表。

在暢想未來之前,我簡單講幾個關於產品和創新的底層邏輯。

首先,極致的用戶體驗。

第二,絕對的差異化創新,一定要不一樣。

第三,要具備可操作性。

極致的體驗,代表的是我們能夠Touch用戶潛在的真實需求。

差異化的創新可以幫助我們的企業實現商業價值,不要那麼卷。

可操作性,我們可以理解為技術上可實現,成本比較可控,周期和節奏上面也是比較合適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做一個體驗很好的產品,比如說一雙筷子很好用,中國人都在用,但是它沒有差異化,因為所有人都在做,那麼它就沒有商業價值。

關於『不負』這個命題作文,我認為隻有不負用戶,才能夠不負客戶,不負這個行業。

什麼意思呢?傳統To B業務的價值鏈,是客戶有一個表面的需求,然後我們的銷售人員和研發人員,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一款產品賣給他。

這很簡單,非常常規。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新舊技術交替的窗口,在這個變革期,任何的對標、模仿、抄襲,都沒有辦法讓我們取得成功。

比方說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你去做用戶調研,消費者會願意要一個連撥號鍵都沒有的手機嗎?不會。

對我們Tier 1來講,隻有超越客戶,去關注用戶未來的潛在真實需求,才有可能實現差異化的創新,滿足終端用戶的真實需求。

我們公司有三個研發團隊,研發中心做一些技術創新的研究和產品開發;產品研究中心,跟馬鈞老師他們做的工作是一樣的,負責挖掘未來用戶的真實需求;還有一個基礎研究中心。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產品研究團隊發現,我們要做的產品,是我們研發中心做不出來的,也是客戶暫時不需要的,因此需要我們的科學家們,去成立各種各樣的科研攻關小組,解決無數的科研課題。

一般而言,像我們這樣的小型科技公司,或者零部件公司,是沒有To C的產品團隊的,這個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想說,在2023年,一定要這麼幹,一定要以2C的思維去做2B的業務,否則的話,我們雖然可能100%嚴格按照客戶要求去做了一個產品,可能過幾年客戶都沒了。

底層邏輯的第三部分可操作性,是關於汽車智能化的一些思考:電動化、智能駕駛、智能座艙。

先聲明一下,我是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堅定支持者。

關於電動化,我認為它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無論是純電還是插電。

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無論是資源投入還是周期性,電動化都是一個全行業的、很大的事情,很難做到差異化。

很小的一家公司,無論是一家車廠或者一家Tier1,或是任何一家科技創新公司,都很難在短期之內,投入很少的錢,去顛覆整個行業。

所以說它是非常難以實現差異化創新的。

智能駕駛也是一樣,也是大勢所趨。

我是一個自動駕駛堅定的支持者,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我們國內的地平線、黑芝麻,包括所有的主機廠、Tier1,大家都在做,我是非常堅信自動駕駛的。

但是同樣的問題,它對於資源的消耗,對於開發的周期,都需要長期的持續投入。

雖然長期來講它的價值很大,但是短期來講,用戶的感知是比較低的。

如果我們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去重倉智能駕駛,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說要量力而行。

對於智能座艙,我有一點不一樣的想法。

智能座艙極致的用戶體驗或者差異化創新,在每一個階段都是可以去做的,在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我們永遠可以在座艙裡面花不是那麼多的投入,去做高感知度的差異化產品,這個投入產出比是比較高的。

這也決定了我選擇的創業方向。

下面我想講一下趨勢。

首先是從第二代互聯網到第三代互聯網。

大家看左邊的四象限,橫坐標是內部和外部,外部就是環境,內部就是我們用戶內在的需求。

縱坐標是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你可以認為最上面是99%的物理世界,1%的數字世界。

最下面是100%的Simulation或者Digital。

這四個象限事實上是對下一代互聯網平臺的全景掃描。

第一象限就是把人生活的世界進行數字化,把一輩子記錄下來,叫做『生命日記』。

第二象限是對於外部客觀環境的增強,也叫做『增強現實』。

第三象限是對外部客觀環境100%的數字化,叫做數字孿生。

第四現象是虛擬現實。

我們帶著這四個象限進行分析,生命日記就是真實世界的記錄,很好理解,這裡不展開討論。

增強現實是跟我們每一天日常的生活相關的。

虛擬現實,因為它是虛擬的,你不能整天帶著它跑,它是跟我們的信息、娛樂、辦公等等相關的。

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大家都可以理解,蘋果這東西是可AR、可VR的。

數字孿生就是現實世界100%的數字化。

如果我們帶著這個四象限去看下一代的互聯網技術,數字孿生就是一個3D高精度的矢量地圖。

增強現實可能是一個眼鏡或者是一臺車,它用感知技術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然後再通過三維增強現實顯示器,通過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定位與地圖構建》去做掃描、定位,在3D的矢量地圖上面找到我們所需的服務。

虛擬現實就是戴一個頭顯在家裡面,看電視、玩遊戲、購物等等,大概是這樣的情況。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或者叫第二代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2D的矢量地圖,也是一個二維的數字孿生。

基於這個二維的數字孿生,如果我們的手機再加一個GPS定位,就可以在這個地圖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相應的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核心不是大家想象的是5G網絡或者iOS操作系統,也不是iPhone,或者A16芯片、高通的基帶,這些很重要,但不是最大的差異化核心。

因為在iPhone之前已經有3G網絡,已經有高速無線網絡,已經有CPU、GPU,已經有操作系統了,有Windows Phone了。

如果你有一個能夠接無線網的智能終端,它叫移動的互聯網,不是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Located,就是你要有GPS的定位,有一個矢量化的地圖,以及在矢量化地圖上基於位置的服務,就是我們所謂的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生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邏輯。

下一代互聯網也是同樣類似的邏輯,我在去年的藍皮書論壇也講過,下一代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基於3D的矢量化地圖、3D的顯示技術和3D的實時定位,提供基於增強現實或者混合現實的服務。

關於趨勢,我還想講一下人工智能,左邊是數字世界,右邊是物理世界。

有三個系統:信息系統做信息的感知和整合;模型系統做思考和決策;執行系統做交互和行動。

我們先講互聯網,互聯網是用機器整合信息,用人類思考,人類去執行。

它的關鍵詞是Connected。

如果再加上一個關鍵詞叫Located,就是GPS,就是一個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比傳統的互聯網多了什麼呢?就是能動,能夠滿世界跑。

再講通用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詞是Modeled,機器做信息的整合,機器做思考,人做執行。

如果再加一個定位,就是一個整天能跟著我們跑的超級人工智能,它可以是你的助理。

接下來講一下機器人、自動駕駛和通用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詞是Executed,它是用機器感知、機器決策、機器做執行。

還有一個關鍵詞叫Augmented,就是機器人能做的事情,我們嫁接到人身上去,它就是一個增強現實。

機器做感知,機器做一些思考和決策,把它推薦給人,機器跟人一起做交互。

第二個趨勢,我想講一下關於軟件定義汽車。

其實『軟件』這個詞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商業模式,大概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

我們看一下移動互聯網的價值網絡,中間是互聯網巨頭,左邊是供給側小商家,右邊是消費者。

通過一個個互聯網平臺,把左邊的服務提供給右邊的消費者,右邊消費者通過中介平臺去購買上遊的服務,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在這個時候,你會看到我們的終端或者是操作系統,像iOS,它是一個雷鋒的角色,沒有它不行,但它好像在裡面也沒有掙到什麼錢。

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我們汽車想做基於位置的服務,我們想在互聯網巨頭和消費者之間做一個媒介,想把我們的價值放在這個地方,其實這個是比較困難的。

我拿手機來類比一下移動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初期,有一類智能手機用的是Windows Mobile的操作系統,最出名的叫多普達,它沒有什麼用。

第二個階段是黑莓,黑莓是挺有用的,但是它沒有生態,沒有那麼多的APP。

第三個階段是安卓跟iOS,它們是很有用的,也有生態,但是安卓沒有商業模式。

什麼意思?

當時服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互聯網服務,比如美團、淘寶;還有一種就是訂閱服務,訂閱服務就是一些數字化資產的售賣,比如說音樂、書籍、藝術作品等等。

蘋果是可以收到一部分訂閱的抽成,但安卓是沒有的。

所以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價值網絡裡面,其實蘋果跟安卓這些公司,包括谷歌、小米、華為,它們都無法像微信、淘寶、美團這樣的公司一樣,去做一些分成。

我問過很多人,大家覺得汽車現在處在什麼位置?很多人會說汽車的位置在安卓的位置,因為我們在用高通的芯片、京東方的屏幕,還有安卓的操作系統。

但是實際上來講,我認為考慮一下日活,考慮一下有用沒用,我認為目前我們汽車的中控屏幕應該是在Windows或PDA這個階段,沒有太多的日活。

這個話說得比較傷人,但這就是現狀。

相當於是我們站在一個最傳統的沒有什麼用的位置,幻想自己是安卓,想賺的錢是連蘋果都不敢想的。

蘋果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走到這個地方有個充電樁,我給你引導過去了,我就要收你一筆錢。

蘋果是不敢想這件事情的,這是非常殘酷的一個現實。

如果我們想要幹這樣一件事情,我們隻有往未來看,看過去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是錯的,不要做什麼事情,但是不會告訴你未來會發生什麼。

以上就是我看到的未來趨勢,是通用人工智能跟增強現實或者混合現實,以及汽車的一個結合。

未來的智能汽車會是什麼樣?未來的車載交互生態會是什麼樣?

人工智能對車外近場進行感知、決策、執行,就是自動駕駛。

對不可見的更遠的遠場部分做采集、分析、思考、交互,對用戶信息進行采集和思考,對用戶畫像進行分析,這些一起構成了一個隱性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價值網絡,通過增強現實把它顯性化出來。

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隱性地建立一個鏈接,增強現實可以顯性化出來。

這是何等壯觀的場景,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而且蘋果在上個禮拜剛剛給我們DEMO了一下。

大家肯定會想,你這個特別扯,到底什麼時候能來呢,20年還是30年?

我們以iPhone為例,2005年到2010年,是iPhone開發到iPhone四代,2010年到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生態的5年。

所以找機會做投資或者創業的話,如果做生態,在2010年左右進去是比較好的位置,2015年以後就不太好了。

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時代呢?我們正好處於第三代互聯網生態的起始線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約在2026年或者2027年,蘋果會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生態,我們的汽車行業可以跟它共享這個相同的生態。

大家很容易覺得我講的都是2050年、2080年的事,其實我想說的是,這是2025年和2028年的事情,非常非常快。

回歸到主題,如何『不負』時代,聚焦智能座艙的差異化呢?HUD就是我們做的事情,它對於座艙意味著什麼?抬頭顯示可以讓司機的視線保持在路面上,它比儀表和中控屏更加合理和安全,更適合高頻交互。

以理想L9為例,L9的HUD是車主使用時間最長、交互頻次最高的一塊屏幕,沒有之一。

它也顯性化了我們智能座艙域和智能駕駛域的用戶價值。

我們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上面花了多少錢,消費者有多少的感知度?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把HUD的體驗做好,把差異化做出來。

這包括顯性的參數、隱性的參數和極限的參數。

怎麼理解?

我們目前在國內,如果做出了一個產品參數還OK的,就是多大、多遠、多亮滿足主機廠的SOR需求,這個充其量叫進口替代,這個產品的體驗是30分。

如果我們能把隱性的參數,把畫面細膩的程度、均勻度、對比度、眩暈的程度等等全部做好,做得跟全世界最好的HUD一樣好,大概是60分。

為什麼呢?因為它還有很多的場合下不是那麼地好用,因為這個產品還是有缺陷的。

如果我們能做到讓消費者非常非常滿意,有一個完美的體驗,它就是100分。

我認為我們現在給理想L9做的這款產品至少已經達到60分了,今年我們會發佈一個100分的產品,讓座艙裡面的交互和體驗是非常非常完美的。

如何把增強現實的體驗做好,做出差異,也是一樣的道理。

首先硬件得是增強現實的,軟件得有空間計算能力,這跟蘋果是一樣的,然後有完美的體驗。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目前車載增強現實應該遠遠低於30分,因為我們的硬件、軟件體驗都是非常糟糕的,硬件根本就不是增強現實,軟件也不是。

我們公司現在大概其能做到60分,在2025年左右會量產一個八九十分的試驗車,幫助我們的客戶實現差異化。

最後,總結分享一下我們對智能座艙的發展判斷。

首先,是開局,2022年有一個趨勢,就是智能座艙怎麼從能用變成好用呢?大家去參考理想L9。

我們接下來想要做的是,如何從好用變成極致的好用,帶來極致的用戶體驗。

其次,先看一下終局,2028年會是什麼樣呢?我們認為在未來的五年裡,OpenAI會有GPT 4.0、5.0、X.0這樣的增長,甚至有人評價它跟工業革命一樣的重要,蘋果還有一個基於AI和XR的生態。

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我們的汽車融入AGI和XR的生態。

那當下,我們現在正處於智能座艙的中局發展階段,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們今年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對2025年的佈局,也就是差異化的競爭,我們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夠去PKBMW最貴的車,去PK賓士的邁巴赫。

同時我們還要儲備技術,儲備空間計算能力,儲備邊緣計算能力,去應對未來和蘋果、微軟的競爭,這是我們當下的一個任務。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我們今年會做一個融合全息成像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車載可視、可交互助手,提供最底層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時代,很辛苦,但是也讓人很興奮。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負自己、不負韶華,不浪費我們自己的時間。

同時,我們不辜負用戶,才可以不辜負整個行業,不辜負我們的客戶,實現從利潤不負到利潤很富的跨越。

一起共勉。

謝謝大家!

加入軒轅之學 成就新汽車人

巨浪班——頂級產業鏈創新課程

鈴軒班——頂級供應鏈創新課程

金軒班——頂級營銷創新課程

軒轅之學與裡昂商學院共創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