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L4自動駕駛將在3-4年到來,滴滴具備最好的商業土壤。
作者 | 肖瑩
滴滴手裡有四張牌:網約車、車服網絡、自動駕駛和電動車。
如果說前兩張已經是明牌,那麼現在,滴滴正式翻開第三張牌。
4月13日,滴滴自動駕駛公開日舉辦,滴滴自動駕駛業務部門的三位Boss:CEO張博、COO孟醒,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一同亮相,臺下坐著的還有低調出席的程維。
這是滴滴沉寂兩年之後,第一次公開談業務規劃。
發佈會內容也沒有讓人失望,首款概念車、聯合開發激光雷達、自研計算平臺、24H運營服務模式、自動駕駛卡車業務……每一項發佈都很硬實。
更重要的是,滴滴展現了對於自動駕駛的深度思考和長期規劃。
01
最好的商業土壤
早在2016年,滴滴就開始了自動駕駛的研究。
張博透露,2016年,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和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進行深入交流,當時形成了兩個非常關鍵的認知:
第一個認知是L4級自動駕駛技術,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逐步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因此滴滴從啟動自動駕駛業務起,就做好了長期奮鬥的準備。
第二個認知,L4級自動駕駛技術進入人們生活的最優路徑,就是進入到類似於滴滴這樣的出行網絡,因為它能夠為L4自動駕駛技術在冷啟動階段提供最好的商業化土壤。
那麼基於這兩點思考,滴滴確定了滴滴自動駕駛的定位,希望它成為一家世界領先的規模化、商業化,掌握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科技公司。
張博介紹,經過過去七年的核心技術研發,滴滴自動駕駛已經掌握了包括感知、預測、決策、控制、仿真系統和機器學習平臺等L4級自動駕駛的全棧核心技術。
從2020年到現在,滴滴自動駕駛團隊差不多翻了三倍,漲到了將近1000人,自動駕駛車有升級了一代,算法則迭代了無數代。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在廣州、上海、北京、蘇州等城市共擁有超200輛自動駕駛車。
按照張博2016年得出的判斷,當下來看,自動駕駛將在3-4年進入快速發展期。
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動駕駛CEO 張博
滴滴創立於2012年,如果說過去10年,滴滴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出行變得美好,現在想的就是怎麼樣讓出行更美好。
滴滴用一輛概念車回答了滴滴自動駕駛未來要幹什麼的問題。
和比亞迪合作的D1是滴滴第一款定制化網約車,概念車DiDi Neuron則是滴滴第一款面向自動駕駛的定制化車型。
這款車在智能化硬件方面搭載比較誇張,全車設置了21個攝像頭、8顆激光雷達和6顆毫米波雷達,奔著L4、L5級自動駕駛能力去的。
根據孟醒介紹,Neuron將采用模塊化、易插拔的結構設計,主要是便於車輛的維修保養、提升車輛運維效率。
同時,Neuron也取消了駕駛位,相較普通網約車內部空間提升50%,腿部空間提升86%。
不僅如此,它還在艙內安裝了一個機械手臂,能夠幫助乘客主動搬運行李、給乘客拿水等操作。
可以看到滴滴對於自動駕駛的構想,是希望它能夠像人類司機一樣,具備服務意識。
概念車還比較遙遠,往更近的時間維度來看,滴滴還是希望與車企合作共同開發車型。
除了具備全棧的軟件算法外,感知硬件、計算平臺,以及整車定義,是支持自動駕駛車輛規劃化量產的最核心硬件部分。
在感知硬件方面,滴滴已與北醒光子合作,聯合研發了一款激光雷達——滴滴北曜Beta。
具體參數來看,每秒300萬高點頻、超512線、橫向視場角120°及縱向視場角25.6°,還具備可調節分辨率功能。
在計算平臺方面,滴滴自動駕駛發佈了自研的、可量產的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虎鯨,將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和網聯域三域融集成至一體。
據介紹,相比於上一代硬件,虎鯨計算平臺成本下降88%,整車空間體積減少74%,核心元器件數量減少了61%,線束數量減小了33%。
在整車定義部分,滴滴沒有談自己造車的故事,而是想以更靈活的模式與主機廠展開合作。
孟醒介紹,滴滴將與車企共同定義和量產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已經在Robotaxi產品定義、車型平臺選擇及座艙與智駕系統開發等方面合作,首款車型將於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02
滴滴的基因優勢
自動駕駛發展到今天,目前面臨的難題,一半是技術上的,一半是商業上的。
如果說有哪些公司能夠做成自動駕駛,滴滴應該是最有勝算的企業之一。
滴滴是基於共享出行場景生長起來的企業,它有自動駕駛服務落地的場景,相比其他自動駕駛公司,滴滴在運營、服務上也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
在自動駕駛發展的第一階段,滴滴更多考慮的是基於軟硬件層面的考慮。
進入到第二階段,滴滴已經把服務和運營考慮進來。
這是滴滴擅長的地方,也會是它與其他自動駕駛公司拉開距離的地方。
孟醒介紹,在廣州和上海,滴滴出行App已經上線了自動駕駛服務,只要用戶的起點和終點都在自動駕駛運營示范區內,就可以看到一個新的出行品類叫滴滴自動駕駛,運營時段為24小時,對於乘客的年齡要求在18-70歲之間。
滴滴是如何改善自動駕駛服務體驗的?可以從兩個例子來看。
第一個例子,是對自動駕駛上車站點限制的思考,這是當前大多數Robotaxi體驗的痛點。
孟醒介紹,目前在相同區域,滴滴網約車站點的密度是自動駕駛車輛的150倍。
也就是說,網約車每10米有一個站點,自動駕駛大概是每1.5公裡一個站點。
滴滴自動駕駛正在做的,就是要打破站點停車的束縛,讓車輛可以在任意路段都可以根據具體交通情況進行停車。
另一個對於用戶端的觀察,是24小時服務的需求。
24小時服務,這既涉及到運營端、也涉及到維護端。
沒有駕駛員,車輛維護將是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滴滴打造了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慧桔港,通過自動化滿足車輛在運營過程中的需求。
滴滴希望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可以自動出車、接單、回港,還可智能化地對車輛進行沖洗、充電、檢測、維修、保養,停放等。
目前的試驗運營來看,全流程自動化率已達90%。
孟醒認為,能夠實現24小時運營,滴滴自動駕駛進入到24小時服務全家桶。
這將大大拉升滴滴自動駕駛的價值,以及用戶的使用粘性。
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
他還暢想了一下未來滴滴自動駕駛車輛工作的整個鏈路。
他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在滴滴的一些運營區域都有無人化運營中心,運營中心裡面停著與合作夥伴一起生產的L4級別的量產的自動駕駛車輛。
這些自動駕駛車輛在白天的時候自動去接單,到晚上會自動駛回運營中心。
在無人駕駛運營中心裡,機器人可以自動化的完成給這些汽車加油、充電、維修、保養、清洗等等工作。
同時,在這些區域的所有滴滴用戶,只要打開滴滴出行App,輸入起點和終點,就可以使用滴滴自動駕駛,把乘客安全、高效、便捷地送達目的地。
這是整個滴滴自動駕駛團隊接下來要挑戰的一個重要目標。
03
另一條曲線
公開日現場,滴滴自動駕駛還宣佈已將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解決方案拓展至幹線物流貨運領域,也就是滴滴自動駕駛的創新業務——滴滴自動駕駛貨運KargoBot。
目前,KargoBot擁有超過100臺自動駕駛卡車,已在天津和內蒙之間開始了常態化的試運營。
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計物流收入已經突破了1億元。
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
韋峻青介紹了滴滴自動駕駛開展幹線物流業務的邏輯。
他表示,滴滴不僅關注如何去做技術上的突破,也關注如何使技術和商業形成一個閉環。
滴滴會從四個維度選擇適合無人化商業落地的場景:
第一,市場規模是否足夠大足,足夠支撐一個創新業務未來的商業佈局與技術研發。
第二,能否找到一個路線集中度非常高的場景,也就是說幾百臺車每天在這條十幾公裡、幾十公裡的路線上固定來回行駛。
第三,客戶是否有強烈的無人化的需求,真正能夠用無人化的技術幫助他們提升效率和安全性。
第四,就是技術是否可行。
基於以上四點,滴滴自動駕駛貨首先選擇了大宗商品的運輸作為落地場景。
韋峻青介紹,大宗商品就是煤炭、鋼鐵、礦石這一類服務於生產類企業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這一類的運輸在中國整體的業務規模2.2萬億以上,占到了整個貨物運輸接近一半的體量。
確定了合適的場景,如何去找到一個適合無人化貨運落地的產品形態?
韋峻青認為,無人貨運的商業運營中存在最核心的兩大挑戰,首先是無窮的長尾場景,腸胃場景出現概率雖然低,但是它的危險性高,處理難度大。
另外,實現無人化之後,車輛與外界溝通也是一個難題。
針對這兩個問題,滴滴自動駕駛提出了一個叫做HDS《Hybrid Driverless Solition》的混合無人化解決方案,也就通過編隊運營實現端到端的運輸。
滴滴自動駕駛將車隊編組成一輛有人駕駛的L2的車輛,以及多輛L4無人化的車輛。
在正常的貨運運輸過程中,L4車輛可以自主決策,它與L2這輛車組成一個相對松散車隊,一旦遇到復雜場景,L4車輛會主動跟前車組成一個更加密集的隊列,通過人類駕駛員的引導,處理這些復雜場景。
韋峻青介紹,通過HDS解決方案,可以使一個駕駛員負責2-6輛的車輛,將大幅提高人類駕駛員的勞動生產率,也就是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
通過HUS混合編隊的方式,滴滴已經進行了超過100萬公裡的測試,和單車智能相比,復雜場景的處理能力提升了50倍,核心安全指標也有超過20倍的提升。
2022年,滴滴進行了全站無人化的驗證,今年將會正式將自動駕駛無人化運輸投入小規模商業運營。
微信掃碼|作者交流
hsd_xia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