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小車』喧囂。

在北京亦莊,肯德基的早餐不僅僅在窗口供應,也會出現在路邊無人駕駛的『流動餐車』上。

在廈門,顧客曾親切地稱這些載著吉野家、星巴克、永和大王的無人車為『小車車』。

更遠一點,同樣的無人車,曾以配送或餐車、零售車的形式,開進過新加坡國大大學城、迪拜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校區、日本北海道的社區。

自動駕駛領域,小型、低速無人車的發展速度正在給行業帶來更多信心。

根據全球技術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ABI Research的統計,包括無人車在內,戶外『機器人』類產品出貨量將從2021年的4萬臺,增長到2030年的35萬臺。

其中,一批創業公司得到了快速成長,例如上述案例的締造者,新石器,也包括白犀牛、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單棲』或者『多棲』的自動駕駛企業。

這些和自動駕駛卡車、Robotaxi不一樣的『小車』,一邊走上與各大產業合縱連橫的道路,變成另一個產業的一部分,一邊也在成為更廣義的基礎設施,為自動駕駛提供另一種想象力。

無人車開進『有人區』,自動駕駛發現『世另我』

目前為止,自動駕駛依然是一項運輸事業,區別隻在於運什麼《人、貨》、在哪運《場景》。

自動駕駛目前有兩個終點,『無人區』和『有人區』。

前者是封閉的礦山、港口或者專用高速公路等場景,與交通環境的交互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是基本沒有人的參與。

後者是街道、小區等城市場景,主流自動駕駛公司在人來人往間博弈,試圖找到技術、社會和商業三者間的平衡。

雖然以Robotaxi為代表的載人自動駕駛,往往占據著最顯眼的媒體版面,但實際上,所有描繪載人自動駕駛千億市場規模的內容,往往伴隨著對安全的擔憂,更確切地說,是在闡述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擔憂。

它不一定是指人身安全,也可能指對交通和社會秩序的影響。

例如,同樣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用於救護車,大概率遭到社會反對;用於出租車,只要不出現或極少出現安全事故,它最終會被接受;而用於送快遞、生鮮等物資,則幾乎不會受到批評。

在商業上,這往往被稱為『降維』,但松果財經認為,其中更包含企業出發點的差異。

有些企業從技術出發,但有些是從社會出發。

目標都是商業化,它們沒有高下之分,但成長可能截然不同。

11月底至12月初,來自新石器的37輛無人車相繼開進北京17個試點小區,承擔保供工作,居民掃碼購買。

其中一部分與七鮮合作,充當配送員。

去年5月,新石器和京東、美團共同獲頒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成為國內首批獲得路權、合規上路的無人配送車企業。

今年9月,新石器、白犀牛、智行者獲得合肥低速無人車商業運營許可。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衡量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水平時,五個關鍵的評估要素需要被關注:安全、需求、成本、效率、異常。

安全第一,因為它是社會層面的一種心理關隘,這也是產業層面影響路權進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為了安全,很多自動駕駛技術被人為限制了指標,比如車速。

但像新石器這樣探索較早的創業公司,直接選擇了不需要過高速度的場景。

這也是自動駕駛的兩種思維。

Robotaxi是人找車,是人適應自動駕駛,但深入具體場景的無人車是車找人,是自動駕駛適應人。

一種技術兩種境遇,宛如『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如果自動駕駛希望重現互聯網或者計算機發展的盛況,就必須先讓無人車開進『有人區』,在這樣一個確定的場景中打造商業模式。

在從技術主導切換到現實主導的過程中,新石器出發得更早,也走對了路。

從配送員到移動的商業地產,新石器務實『硬需求』

路權的價值在於走出去,從園區走上街道,走進小區。

對新石器秉持的商業模式來說,車能夠以定向或者巡航的方式找到人,在人流密集、需求密集的區域提供配送和零售服務,從而形成一種閉環。

毫無疑問,這主要還是因為需求夠『硬』。

無人配送在『最後一公裡』的降本增效價值很容易理解,在零售領域,新石器已有的案例則證明,這是一個有前景但尚待開發的場景。

針對『最後一公裡』,無人車既可以采用固定路線模式,為一些物資需求定制路線和產品,也可以使用『點對點』的靈活配送模式,應對日常需求。

新石器與順豐快遞、聯邦快遞、中國郵政、瑞士郵政都有合作。

今年雙11,新石器還與達達聯手,打造由商超門店直達社區用戶的即時配送服務,在訂單激增的情況下,探索無人配送與傳統騎手的『人機協同』。

自動駕駛,『小車』喧囂。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無人配送車的身份與上路安全》報告中稱,根據存量市場推測,無人配送市場空間可達7500億元,隨著配送需求自然增長,最終將在2030年突破萬億級。

這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誇張,但考慮到16—59歲適齡勞動人口在過去7年減少了近3000萬,未來無人配送將是補充運力的最佳方案。

今年10月出版的《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從9.4萬億元增長到16.7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6.6%。

在人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無人配送的滲透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都將為物流業帶來顯著的減負效應。

零售則是配送的升維:不僅提供運力,也提供消費產品。

這部分需求同樣與現有存量市場交叉,不過,它還形成了對固定場所零售的補充。

近場電商和城市商業,需要考慮基於地理位置的網絡模型,但無人駕駛與零售的結合,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服務半徑,能產生『移動的商業地產』,這正是餘恩源的暢想的一部分。

新石器采取合作分成模式,也能用更好的輻射效應創造額外收入。

目前,新石器合作的餐飲零售品牌超過200家,並正在持續拓展,未來還希望探索租賃、城市服務等模式。

新石器市場副總裁劉明敏說:『我們更願將新石器定位成一家產品公司,即在未來的智慧城市體系裡,無人配送車能成為其中的一項服務設施』而新石器CEO餘恩源也在采訪中說,新石器的機會在於,將大量原本在固定空間提供的服務變成移動的,讓智能的城市行駛在車輪之上。

總體而言,從實際需求中來,再回到其中去,是新石器的優勢,也是自動駕駛的出路。

自動駕駛最終命題:『交付利潤,而不僅是披薩』

去年8月,彭博社報道了新石器,並提到在這種應用模式下,『機器人貨車可以開始提供利潤,而不僅僅是披薩』。

這涉及到無人車的開源節流。

在開源方面,新石器致力於擴大運營規模。

餘恩源今年曾表示,2023年新石器無人車可以達到3000-5000臺車隊規模的閉環運營。

在此基礎上,新石器在廣州、成都等城市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進一步加快了部署進度,並降低了運營成本。

另外,新石器是為數不多的、在海外開展了廣泛佈局的無人車公司。

包括前述新加坡、迪拜、日本、瑞士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和送餐平臺、電商平臺、高等院校、政府服務機構合作,新石器已在海外12個國家、40多個城市、逾100多個場景中落地,全球累計交付1000餘輛。

由於海外尤其是歐美地區更早面對人力成本高企的局面,它們往往對無人車抱有更開放的態度。

節流則需要更好地掌控開發和制造成本。

商業模式的有效性中,需求是第一位的,成本是第二位的,這種排序隻是說明一種思考順序,不代表成本不如需求重要——在現實中,它們往往反過來,一個成本足夠低但市場需求不足的產品,有機會在其他領域枯木逢春,但市場需求足而成本高的產品,要麼被淘汰,要麼困於小眾。

無人車需要規模化,迭代降低成本,擁抱萬億市場,才是它的宿命。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新石器公司市場副總裁劉明敏稱,未來兩年,實現造血能力將成為新石器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一輛第二代新石器無人車的價格是40萬元。

但今天,通過新石器全棧自研、模塊化生產配置、自建工廠的努力,無人車的成本降到了4年前的五分之一。

而按照億歐、辰韜資本等機構的測算,當一輛無人車成本降到10萬元以下時,它就真正有了規模化部署和運營的能力。

餘恩源預測,到2024年,無人車的整車價格有望壓到1萬美金左右,逐漸在性價比上超越人力。

全棧自研是新石器降本的起點,這包括軟件,也包括硬件。

餘恩源指出,新石器在無人車每年的迭代過程中,每一代車型都要確保比上一代性能至少提升5倍以上,成本下降30%。

在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國產化浪潮下,新石器無人車的成本控制能力還在穩步提升。

全棧自研的好搭檔是模塊化,這意味著它可以對每個模塊甚至小部件開展獨立的前沿探索,然後挑選合適的成果用於整車。

在兩者的協同下,迭代速率漸入佳境。

而到了整車端,模塊化貨箱令無人車適應了不同規格的產品,並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他應用模式。

真正的降本也許還任重道遠,自動駕駛不是互聯網,它的資產負債表上往往寫滿了負重前行。

自動駕駛的量產關,所有公司都需要思考怎麼過。

目前,新石器正在通過自建工廠方式,為規模化部署提供支持。

有序的研發制造體系,往往是技術公司向商業轉變的痛點。

新石器在意識上實現了領先,在無人車這條賽道上,它也許會成為面面俱到的『六邊形戰士』。

結語

和單純追求技術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相比,新石器體現出強烈的商業意識。

技術公司總是向往最領先的技術壁壘,但商業公司重視需求和落地:造得出,用得上。

在商業層面,好技術並不意味著好產品,所以很多技術的終局是塵封或者消亡。

這不能說是追求技術的錯誤,而是錯位。

領先的技術是應用的基石,但技術到了水平線之上,可以慢慢與現實磨合,而場景卻需要盡早確定,因為它影響著技術往哪裡去。

也可以這樣說,新石器真正的壁壘,是它跨過了現實應用的門檻。

用最極客的精神和技術,做最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品。

就像歷史上諸多先進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歷程一樣,偉大的成果,也許最後都隱於日常生活之中,這是技術的宿命,也是技術的光榮。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