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廠商真正采取行動的沒有,隻會光叫喚』
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談及芯片供應問題時,言辭激烈。
不僅直言中國汽車行業缺芯少魂,更是對國內車企把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等卡脖子技術扔給一級配套商的『不作為』,表達了不滿。
平心而論,像特斯拉那樣,為了自動駕駛自研FSD芯片的車企並不多。
然而能夠讓苗主任說出『光叫喚』這樣的虎狼之詞,可見汽車圈在半導體芯片供應短缺問題的處理方式上,屬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許說得上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可距離真正的『彎道超車』,依舊存在許多關鍵環節並未打通,就比如車企們大張旗鼓主推的汽車智能化功能。
綜合來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等AI+功能,都屬於汽車智能化的范疇。
但現在的情況是,這一系列的智能化功能,終究離不開高級AI芯片的加持,進而也就引發了卡脖子問題的出現。
苗主任言之切切,其實想要說明的就一個問題:國內的汽車半導體供應鏈,僅僅寄希望於Tier 1,將砝碼全部壓在英偉達、高通這樣的國際巨頭身上,並不明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對中國自動駕駛的『綁架』,已經到了十分深刻的程度。
封閉or開放,芯片的王者之爭
毫不吝惜的講,英偉達就是一個時刻站在時代潮流風口上的龐然大物。
上到超級計算機、數據中心的並行計算,下到個人PC顯卡、數字貨幣『挖礦』等,各種場景,都能看到英偉達發揮作用的身影。
而且另一方面,英偉達在AI領域的支柱作用,已然成長到無人可以撼動的地步。
2012年,深度學習『巨佬』Geoffrey Hinton及其學生Alex,在ImageNet競賽中,借助GPU來加速訓練深度神經網絡,奪得了競賽的冠軍。
而本次競賽的影響力,從學術界直接穿透到產業界,不僅推動了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來,更是幫助英偉達的GPU開拓了新的增量市場。
再往下細分,作為AI領域最明確的方向之一,一片藍海的自動駕駛市場,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英偉達的囊中之物。
然而,行業市場的格局變換,並不會因為一次『學術界的契機』,就簡單的三下五除二地完成。
就市場規則而言,英偉達想要進來當『王者』,就需要搬掉舊勢力設下的攔路石。
於是,屬於英偉達和Mobileye之間的自動駕駛芯片的王者之爭,一觸即發。
回顧那些日子,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封裝』就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基本協調方式。
Tier 2、Tier 1、車企共同組合成了金字塔式的產業鏈。
車企在頂端負責產品的功能定義和技術集成;Tier 2負責最基本的元件生產,就比如芯片的設計制造封裝等;Tier 1則負責將掌握的技術打包,『封裝』成一個車企隻需少量開發、測試、驗證即可拿來使用的模塊。
顯而易見,Mobileye就是這種模式下的集大成者。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獨步天下、屢試不爽的『密閉封裝』,也就成為了Mobileye現在最堅硬的天花板。
特斯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盡管特斯拉與Mobileye『分手』的原因錯綜復雜,但Mobileye的技術過於封閉,讓激進的特斯拉十分掣肘。
而且這一缺點,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中,正不斷地放大。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足夠『開放』,英偉達才得以一步步強大。
而且除了不限制車企自行開發自動駕駛軟件算法,並為之盡力打造相應工具鏈之外,英偉達還具備『算力即正義』的優勢。
來自算力的降維打擊,無異於一場『陽謀』。
據了解,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從2018年的Parker到現如今的Orin,已經實現254倍的算力增長;最新的Atlan,算力更是達到了1000TOPS,『卷』得整個行業都毫無招架之力。
盡管人們總說,芯片並不應該『唯算力論』;但另一角度,如果沒有算力做敲門磚,卻是可能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後來者,向前行
於是,憑借著『軟硬結合』,以及算力方面的雙重優勢,英偉達收獲了一大波擁護者。
無論是通用Cruise、亞馬遜 Zoox、AutoX、小馬智行這樣的Robotaxi公司,還是賓士、捷豹路虎、沃爾沃這樣的全球知名車企,都已經和英偉達建立了合作。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炙手可熱的中國『新勢力』們,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英偉達。
不久前,2022年英偉達GTC大會上,『黃教主』官宣了與比亞迪的合作關系。
按照規劃,從2023年上半年起,比亞迪就將在部分車型上搭載英偉達的Orin芯片,以及相配套的的軟硬件系統。
無獨有偶,蔚來、小鵬、理想三家強勢新勢力今年的新款車型,都搭載了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
像高合、智己L7《參數丨圖片》、集度等逐漸開始顯露頭角的玩家,也不約而同的被英偉達『俘虜』。
難道,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恐怕也不盡然。
一方面是因為英偉達的產品得到了市場檢驗,技術成熟,質量上有所保證。
另一方面便是,車企選擇英偉達的芯片,可以大大縮短磨合的周期,直截了當且見效甚快。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們,已經是將自動駕駛的賭註壓在了英偉達的身上。
而這種中國自動駕駛追逐英偉達芯片的趨勢,其背後卻還隱藏著諸多其它的原因。
一方面,現在的主流自動駕駛技術是深度學習。
借助大數據的投喂,AI神經網絡模型會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構建,直到整車上路的時候,被逐漸完善的模型,才能在大算力芯片的加持下,實現對車輛的準確、絲滑控制。
另一方面,國內的自動駕駛芯片供應商還較為『年輕』,技術也不夠完善。
如此一來,『快節奏』的新能源汽車戰事,並不會留給車企們太多的時間。
換句話說,車企們選擇英偉達,雖然不一定能夠幫助自己在自動駕駛功能上,跑贏其他友商;但是這種算力『堆料』的方法,卻意味著不會在競賽中落後太多。
好消息是,國內的智能芯片廠商也並非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
比如獲得理想汽車青睞的地平線,2021新款理想ONE上已經配置上了征程3芯片;智能駕駛、中央網關、智能座艙全方位佈局的芯馳科技,產品已經覆蓋國內超70%的車廠。
另再,像黑芝麻智能、寒武紀行歌、華為等芯片廠商,這些後來者們,都將會成為取代英偉達自動駕駛芯片的潛在力量。
盡管那一天比較遙遠,但可以看到的是,現在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為車芯的供應鏈重構、國產化替代等創造契機。
中國車芯,去虛向實
資本的簇擁而上,為車芯廠商的發展打開一扇門。
但同時也必須明確,這扇門的背後並不一定就是花團錦簇、步步高升,更多的可能還是黑暗、孤獨。
事實上,面對國際環境的動蕩、技術的封禁、疫情的反復,以及原材料上漲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接踵而至,中國車芯迫切地需要『去虛向實』,而不是自我標榜、放嘴炮、出風頭。
什麼是虛?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半導體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各地紛紛開展芯片項目。
原本的意願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卻不曾想『虛火太旺』,出現了一大批像武漢弘芯這種『高調建廠,後續乏力』的案例。
其次,資本的一擁而上,營造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潮水是否會突然褪去,沒有人可以保證。
事實上,當相關產品得不到市場檢驗,隻是在大呼『吊打』英偉達,堆一些拗口的專業參數以堵悠悠眾口之時,不就是所謂的面子工程?
不難發現,半導體行業長周期、低回報的特性,已經令不少希望看到『快錢』的資本,痛哭流涕;而曾經熱火朝天的融資潮,也在慢慢『退燒』。
以車芯為例,整個設計制造流程,不僅需要車規級的認證,還需要半導體技術的積累,以及整個車芯產業鏈的互相支撐。
哪怕芯片廠商設計生產出了產品,Tier 1們不采用,供應鏈被切斷,也很難被整車配置,進行市場檢驗、技術迭代。
毋庸置疑的是,現在的汽車產業就是一個高度分工、層層分裝的行當。
車企們對技術的掌握,往往集中在他們認為最關鍵的部分,如發動機、變速箱、底盤。
隻不過,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車企們也不得不開始對算法、智能芯片、動力電池等『新零部件』,愈加重視。
實際上,為了不失去靈魂和心臟,已經有不少車企,開始通過投資、內部孵化的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話語權、開發自由度等。
比亞迪半導體、長城蜂巢能源,吉利芯擎科技等,都可以當做最直接的證明。
隻不過,現在的問題是:車企們究竟是在『花錢賺吆喝』,圖名?還是真正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綁架』問題,以削減成本,圖利呢?
留給中國車芯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