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在媒體工作,有一天走進恒通商務園,好不容易找到了特斯拉所在的那幢樓,然後在旁邊太平洋咖啡館和傳播負責人聊天,那時我並不是來面試的,我隻是來看看是否有報道合作機會。
聊了一個小時後,她對我說:你願意來特斯拉工作嗎?我頗感驚訝。
彼時的特斯拉,籠罩著矽谷明星光環,被各種企業拿來借勢營銷,所以一個沒有面試就得到的工作機會,既讓人興奮又使人惴惴不安。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做了許多功課,研究特斯拉在中國將面臨的課題,比如裡程、充電以及新能源汽車政策。
研究結束後,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因為一切問題都有答案,特斯拉在中國,需要的僅僅是時間而已。
更何況,Elon musk這樣的CEO太讓人著迷了。
我已經過了把誰當偶像的年齡,但如果非要選擇成為某個人的粉絲,那麼當世之人,沒有誰比他更合適了。
他先後從事互聯網、電動汽車、外太空探索、太陽能,每一項都是當時的最前沿領域,每一項都成就非凡。
成為一個目光超越當世鎖定在藍色星球之外的極客的同事,想想都讓人激動。
後來發生的一些事,讓我不斷地修正認識。
一個企業創造出最先進的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了最全面的解決方案,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它同時應當不斷地向外界展示這一點,告訴人們它所做的努力以及能夠為消費者帶來的價值。
創業是一邊咀玻璃,一邊凝視著死亡的深淵
原以為特斯拉的風格和其他外企類似,但上班第一天就把我的想法改變了。
辦公室裡,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大房間裡工作,桌子連成一排又一排。
不論職位高低,辦公桌完全相同,沒有隔間,沒有玻璃。
我心想:哇,這就是Start up的樣子吧。
最近去總部,才知道Elon和其他人一樣,也都是一張辦公桌,才明白這是沉浸在骨子裡的一種精神。
一直到今天,特斯拉依舊是一家創業公司。
創業,意味著在成熟的市場中另辟蹊徑,挑戰人們的觀念與錢包,因此難度極大。
創業代表著高強度工作,加班到深夜不過是家常便飯,從去年9月份之後,有大半年時間,我沒怎麼見過朋友,後來春節聚會時,他們說我老了幾歲。
創業意味著不停解決難題,在資源、人力和時間都緊缺的情況下,突破常規和流程限制,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
幾乎每一天都會有難題出現,但每一次解決難題,都如同升級打怪,讓人產生身心愉悅的成就感。
創業需要堅強的神經,因為你在做未曾有人成功之事,所以要以極強的勇氣和毅力向前邁進。
你也會遇到在一個穩定公司不會面臨的境況,不斷地調適自我,才能保持良好狀態。
最重要的是,創業道阻且艱,常常面臨波折。
特斯拉在中國就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去適應市場,也曾面臨來自他人的譏笑,自身也在調整從而以更快速度前進。
Elon 曾經說:『如果事事順利,說明你創新不足』沒有比這更好的概括了。
Think big and shoot for the star
特斯拉是一家太獨特的公司,因為獨特,所以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讓他人明白它的追求。
它常常做出一些看起來奇怪的舉動——特斯拉開放了200多項核心專利,在把專利技術當作護城河的商業世界,這樣的行為顯得異常天真;特斯拉進入中國後,沒有沿襲汽車業常規進行加價,並且向中國消費者贈送了家用充電樁和基礎安裝服務,這一行為在精明的中國企業看來顯得傻裡傻氣;特斯拉在全球建成了由上千個超級充電樁組成的充電網絡,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如果以常規商業思維來評判以上行為,無法得到讓人信奉的答案。
歸根結底,要落到特斯拉的使命之上:推動世界向可持續交通邁進。
燃油汽車不僅污染嚴重,而且會讓人類面臨能源枯竭的困境,所以特斯拉致力於讓人類社會從汽油車時代過渡到電動汽車時代。
至於特斯拉賣了多少輛車,贏利幾何,和這個目標相比,都是小事。
其他車企擔心研究電動車花費過多,ok,特斯拉開放專利,希望更多人加入電動車行業;消費者擔心充電是難題,ok,特斯拉提供最完善而且免費的家用充電解決方案;公眾擔心沒法開著電動車進行長途出行,ok,特斯拉憑借一己之力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充電網。
所有的行為,目的都是讓更多人認識、接受並且熱愛電動汽車,讓尾氣冒個不停的汽油車早日消失,大街上到處跑著電動汽車,即使有很多電動汽車不是特斯拉品牌,那也沒有任何關系。
這一切舉動,要讓被其他人認可,需要時間,對特斯拉精神理解最深的是特斯拉的車主,每次和他們聊完,我都會更加理解自身所做工作的意義。
今年年初,特斯拉在中國面臨挑戰,每天上百度新聞,各種各樣的揣測與推斷層出不窮。
坦率說,這一切有時會讓人沮喪。
後來我在朋友圈,看到全國各地的特斯拉車主自發站出來,他們以各種方式表達支持,甚至有車主說:開過Model S以後我再也不想碰任何汽油車,就沖這一點,我必須為特斯拉代言!
工程師思維
最開始來特斯拉時,心裡一直有一個解不開的疑團:為什麼會議室的名字這麼奇怪?畢晟、魯班、墨子······後來才知道,特斯拉在全球所有地區的辦公室都以當地的著名科學家命名。
這一切的緣由,是因為這是一家信奉工程師思維的公司。
工程師思維,信奉技術的力量,所以造出了Model S這款被美國權威汽車媒體Motor Trend評為歷史最偉大汽車的革命性產品;工程師思維,信奉邏輯與理性,不喜歡過多的宣傳與包裝,所以特斯拉在全球都不投放廣告,所有的發佈會視頻都非常簡單;工程師思維,堅信產品至上,所以把最多的資源和人力投放到產品研發之中,盡管這會讓公司的財務報表看起來並不那麼亮麗。
但中國其實是一個特殊的市場:消費者習慣借由情感驅動決策、公眾篩選信息的能力不夠強大易被輿論左右、營銷之術千變萬化。
所以特斯拉在中國也經歷了適應過程,正如Elon參加完博鰲論壇後回到美國,發了一條Twitter,說關於中國市場,他也正在學習。
同樣是因為工程師思維,一旦認識到需要改變,速度就會奇快無比。
從2015年起,特斯拉發佈了各項本土化舉措,和媒體、公眾做了幾十場體驗日活動,以至於後來,許多非汽車行業的朋友都說:今年你們的動靜整得挺大。
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說,不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只要未曾忘掉初心,未曾失去心氣,都可浩浩蕩蕩,回馬再戰。
這10個月來,與一家剛進入中國的企業一起,經歷了風風光光、跌宕起伏與再度前進,每一天的密度都極大,常常覺得已經過了幾年。
見證一個行業發生巨變,參與創新事物的傳播擴散,這段旅程即使風大雨急,但卻如此激動人心。
正因為內心曾一次次越過山丘,所以最近讀到Wait but why《寫了那篇流傳甚廣的人工智能文章的媒體》寫特斯拉的文章,心有戚戚:
偉大的表述總是相似的,正如納博科夫在自傳中說道:『盡管透過迷霧看不見太多東西,不知怎得總會有哪些看著正確方向的極樂感覺』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10個月以及接下來與特斯拉一起的日子,最貼切的莫過於裡爾克那句詩了——我認出 風暴 而 激動如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