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梅賽德斯-賓士EQE 老豪華品牌能否找準純電時代定位?

外觀:流線型弓形車身,風阻系數僅0.22

或許早已習慣燃油版賓士外觀造型的霸氣側漏,當貝殼財經記者看到全新賓士EQE時,略感陌生。

EQE的車型外觀圓潤,整體采用流線型的弓形車身,並沒有呈現出令人一眼驚艷的吸睛效果。

其實這與賓士更高級別的EQS更顯得一脈相承,兩者均采用了最新的賓士EQ系列家族化的前臉設計,隻是在軸距和車身長度方面有所區別,EQE感覺很像是EQS的『縮小版』。

試駕|梅賽德斯-賓士EQE 老豪華品牌能否找準純電時代定位?

全新賓士EQE的前臉造型順滑、圓潤,前格柵采用玻璃質感的材質完全封閉,賓士徽標周圍配以黑底白紋的『暗夜星陣』滿天星裝飾,兩側是錐形大燈組,日間行車燈呈折線型,略顯纖細。

該車車身尺寸是4969x1906x1514毫米,整體車身的流線造型非常明顯,轎跑溜背感強。

據車企提供的數據,全車風阻系數達到驚人的0.22cd。

大概為了追求足夠低的風阻系數,車身強調弓形流線,賓士EQE隻能采取短後尾設計,造成後備箱容積僅有430升,對於一輛C級轎車來說,著實不算大。

內飾:一以貫之的用材精致,豪華有氛圍

進入EQE車內,熟悉的賓士感覺映入眼簾。

駕駛艙的整體設計時尚大氣,豪華的氛圍感強。

全新EQE配有源自S級轎車的12.3英寸儀表屏與12.8英寸的中控屏,屏幕分辨率最高210ppi,畫質可媲美平板電腦;入門級的先鋒版采用胡桃木飾板,高配的先型特別版則配備帶背光的星徽飾板。

全新EQE有配備主動式環境氛圍燈,燈帶顏色可隨車速變化呈現動態流動效果,在車內氛圍這項可謂滿分。

賓士EQE車內配置很高,方向盤配備電動上下+前後調節、方向盤記憶、方向盤換擋等功能,握感飽滿。

中控臺和內飾整體設計具有層次感;我們的試駕車雖然是仿皮座椅,但座椅寬大厚實,舒適度不錯。

EQE得益於開發自賓士EVA純電平臺,軸距達到3120毫米,內部空間足夠寬大;但後排中間地板略有凸起尚未達到平齊,如乘坐三人中間乘客放腳時會感到不太舒適,尤其長途乘坐時雙腳或有疲憊感。

貝殼財經記者在後排乘坐時觀察到一些細節感到,賓士EQE在駕駛艙整體材質的選用上,還是秉承了豪華品牌應有的格調——帶電動遮陽簾的全景天窗可為駕乘者帶來車內清涼,包覆座椅的Nappa皮革與車內均采用巴黎釘紋實體按鍵,以及座椅頭枕的舒適度,都令豪華質感於細節處得到體現。

駕控:熟悉的賓士駕駛感:動力充沛、操控自如

貝殼財經記者這次試駕的賓士EQE350是廠家指導價58.5萬元的先行特別版,采用後驅單電機佈局,永磁同步電機提供215千瓦的最大功率與556牛·米的峰值扭矩。

據廠家介紹零百加速為6.7秒,這個速度對於一輛高端純電轎車來說並不驚艷,但駕駛時記者感到加速平順、暢快,操控自如,非常符合賓士一貫的調性。

值得一提的是EQE350先型特別版車型標配可轉向10度的後輪主動轉向系統,轉彎直徑低至10.7米,因而全新EQE有著堪比緊湊型轎車的靈活性。

這一功能最大的好處是開啟自動泊車功能駛出車位時,前後輪可同一角度轉動。

科技:自動泊車高效實用,語音車機略顯稚嫩

賓士EQE配備L2級駕駛輔助系統,也搭載了多項高科技配置,限於試駕時間短暫,我們沒能一一體驗到全部的功能。

但僅就試駕期間使用過的一些科技配置,記者感到AR實景導航在城市路況行駛中非常實用,對於不熟練的駕駛者特別友好。

EQE標配的泊車自動輔助功能也很好用,記者在停車時多次體驗過這一功能,只要是有明顯線條的標準停車位,車主隻需按下泊車輔助鍵,EQE就能實現一鍵泊車,全程無需車主任何操控。

當車位周邊遇到行人經過時,EQE會自動剎停等候行人離開再泊車,非常安全。

貝殼財經記者試駕過程中最感遺憾的是,賓士EQE的車機系統還是一如既往的『稚嫩』。

首先是車機隻支持無線CarPlay投屏功能,不能同時支持Carlife和華為OS系統,無形中摒棄了很多用戶的喜好。

其次是賓士引以為傲的據說是升級後的『讀心感應助理』語音系統,並不如介紹般相應如斯。

記者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發出的語音指令,多次不能得到快速響應,一些在試駕介紹可以使用的語音指令,如天窗、車窗的開啟,均無法實現。

工作人員解釋是4G網絡信號欠佳,但其它簡單的語音指令例如調節音量、電臺等都能實現。

也許是這輛新車還需要深度學習車主的語音指令習慣?

小結:傳統豪華品牌轉型純電之路道阻且長

經過試駕,貝殼財經記者感到已經實現國產的賓士EQE純電轎車,還是一款精心打造的純電車型。

無論設計、做工、科技配置還是豪華氛圍都很有誠意,顯示了賓士強大的制造實力和轉型電動化的決心。

但從此前賓士推出的純電EQ系列車型的市場銷量來看,可謂慘不忍睹,基本上每個系列月銷都隻有幾百臺,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BMW的電動車型銷量。

一句話,消費者還不願為賓士的電動車埋單。

究竟原因何在?因為價格?三電技術?還是智能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小兵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