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車派】今天上午的辦公室氣氛是處於沸騰態的,而引發的正是目前全網在熱議的『特斯拉降價』!
特斯拉降價可能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是本次降價卻掀起了一場很大的波瀾,究其原因是因為這輪降價之後,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和Model Y的價格都創下了歷史最低售價,很有可能會成為特斯拉或者說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個裡程碑事件。
1月6日上午,特斯拉官方宣佈,特斯拉S3XY,有新車,有新價,性能猛獸,正式發售。
Model S – 789900元起售;Model X – 879900元起售;智能出行,靈動啟程,Model 3 – 229900元起售;Model Y – 259900元起售。
此消息一出,毫無意外再一次上了熱搜,而它也成功引起了我身邊同事的注意,徘徊很久的兩款車最終傾向了Model Y。
確實,這就是降價的魔力所在。
對於本次調價,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價格調整的背後,涵蓋了無數工程創新,實質上是獨一無二的成本控制之極佳定律:包括不限於整車集成設計、產線設計、供應鏈管理、甚至以毫秒級優化機械臂協同路線… 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堅持以成本定價。
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號召,促進經濟發展,釋放消費潛力。
從這個解釋來看,短時間內特斯拉的價格並不會漲回去,反而還有可能會進一步下探。
不得不說,2023年可能會是等等黨勝利的一年。
借著這次特斯拉降價,我也來聊聊它所帶來的影響。
有哭有笑也有鬧的消費者
正如我開頭所言,特斯拉的這次降價讓我持幣待購的同時很是開心,因為等到了一個換車的最佳契機,預算瞬間比之前降下來了3萬多,這可是實打實省下來的錢,完全可以用作投資等其他用途。
我同事其實恰恰是很大一部分用戶的縮影,面對特斯拉的降價,相信會有很大一部分用戶去入手,如果足夠快的話,可能春節前就能開上新車了。
而對於剛剛提車的特斯拉用戶來說,可能真是有苦說不出了,觸不及防的降價讓自己剛入手的新車瞬間貶值數萬元,放誰身上都是難以接受的。
在降價消息公佈後不久,便已經有部分特斯拉車主開始在網上表達自己的不滿了。
有網友表示,自己剛提車半個月就血虧三萬,特斯拉真把車主當韭菜割。
而這可能也隻是一個開始,後續會有更多的車主加入到維權行列中來,隻是經過重重維權之後,真的會有什麼結果嗎?
當然了,還有一部分人,那就是最堅挺的等等黨了。
因為在他們看來特斯拉的這波降價根本還沒有到谷底,今年還有降價的空間,只要稍微等等,就還能夠省下來幾萬塊錢。
根據網上的一些推測來看,今年的Q1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還會降價,當前形勢是供大於求,而且如果推出改款的話,降價是必然。
至於說再降價到底會不會成真,在我看來,特斯拉應該不會在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內連續降價,這無異於是在損害用戶權益也損害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至於說之後會不會降價,那就不好說了。
對於特斯拉自己,降價可能盤活整個局面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特斯拉在今年的股價表現並不出彩,反而還有點倒退,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年。
據悉,特斯拉目前已經跌去了至少7000億美元的市值,當前市值大約隻有3500億美元左右,雖然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但是隻有高峰時的十分之三左右。
對於特斯拉自己來說,如何打破這個局面自然也是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從產銷數據來看,2022年全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了131萬輛汽車,同比增長 40%,共生產了137萬輛汽車,同比增長47%。
雖然增速很高,但是並未實現年交付量增長50%的目標,而且也能看出特斯拉面臨著庫存問題。
有分析師認為,特斯拉面臨嚴重的需求問題,它要麼降低增長目標,讓工廠不再滿負荷生產,要麼維持並可能加大近期在全球范圍內的降價,從而對利潤率構成壓力。
從目前的種種操作來看,顯然特斯拉選擇了後者,通過降價來刺激需求,而這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至於說本輪降價能不能盤活特斯拉的困境,其實我覺得可以,隻是時間問題,當下並不能立馬見效,而且並不好在數據上展示出來。
我們不妨關注一下1月份或者Q1的交付數據,或許會創下新高。
對於行業,特斯拉這條鯰魚一直在起作用
當初我們把特斯拉引進來,其實就是為了鯰魚效應。
在引入特斯拉之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諸多亂象,廠商騙補問題頻出,而在創新方面卻乏善可陳。
引入特斯拉之後,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開始步入正軌,競爭和創新活躍起來,可以說是當初盤活了整個市常而現在,經過數年的發展,特斯拉的鯰魚效應仍在,這波降價之後,對於國產新能源車廠商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挑戰。
有意思的是,2023年是新能源國補退出的頭一年,退出之後國產廠商也站在了一個十足路口,該往哪個方向走?目前,幾何、哪吒、比亞迪等廠商已經宣佈不同程度的漲價,也有很多廠商在自己補貼,有的則按兵不動準備後發制人。
在這樣兩相對比之下,特斯拉以『萬』為單位降價,國產廠商進行漲價,接下來的市場走勢變得撲朔迷離。
但是不難預測,一部分廠商的漲價將會成為目標用戶投向特斯拉的一個理由。
而且從價格上來說,國產新能源車很多定價都是在30萬左右的,理想、 蔚來、小鵬這樣的新勢力甚至會更高一些,動輒40萬。
而且這些品牌產品有一些產宣傳時會去對標特斯拉,如今在最現實的價格面前,會不會有很大一部分用戶更願意去選擇特斯拉呢?這都是一個未知數,可能廠商自己心裡是最清楚的。
那麼今年其實就成為了國產廠商在產品、定價等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年。
時至2023年,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既有不斷下場的新品牌,也有正在崛起的新勢力,亦有不甘示弱的老玩家。
面對如此復雜的市場環境,國產廠商的出路在哪兒?我想並不是簡單粗暴的降價,而是需要從技術創新角度來提升產品競爭力,亦如特斯拉陶琳所言,降價背後應該是『無數工程創新』,不應該是為了降價而降價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