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企業如何走入新時代的故事總是讓人萬分期待,更何況發生在汽車行業的種種變化。
有人認為新玩家將會取而代之成為新一代的主宰,也有人認為龐大的帝國能夠駛過時代溝壑,在全新的環境中繼續掌控一切。
如此挑戰,落到了業務橫跨全球、擁有數個品牌的大眾集團手中。
在前大眾集團CEO的迪斯推動下,這個龐然大物在過去幾年間有了更快的轉型速度,陸續推出了多個滿足電動化、智能駕駛變化的新平臺,軟件相關的資源和用戶體驗也逐步整合,數款純電汽車走向市場。
但要是和新勢力們相比,大眾的動作似乎又有些慢了。
《圖源:大眾》
大眾似乎比外界想象中的更為激進,在10月13日宣佈旗下負責軟件的子公司CARIAD將與近年在自動駕駛技術上頗有成就的中國公司地平線一起,成立推動技術本土化的合資公司。
大眾將註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7億元》,在整個汽車行業也絕對算大動作。
德國車企牽手中國智能芯片
在大眾與地平線的合資公司中,大眾子公司CARIAD將持股60%,很顯然這家老牌車企會在這次合作中占到主導地位。
從官方口徑來看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在中國本土打造一個面向本地化市場的專有軟件供應商,推動大眾集團產品的高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系統開發。
《圖源:地平線》
大眾集團的軟件研發整合與CARIAD都還相當年輕,直到2021年3月大眾才將軟件部門子公司化命名為CARIAD,而後在2022年上半年正式宣佈成立中國子公司。
這是大眾集團軟件部門在歐洲之外開設的第一家子公司,可能和大眾ID系列電動汽車軟件體驗在中國的不暢存在關系。
采用MEB平臺的ID系列車型標志著大眾集團的轉型,因此也被外界寄予厚望,與歐洲市場的表現相比,2021年上市以來在國內的銷售隻能說得上是中規中矩。
大眾在車輛素質、工業設計方面的水平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但在智能座艙體驗、輔助駕駛能力上已與新勢力有明顯差距。
想要快速補課,最好的辦法就是請來有實力同時又懂中國市場的救兵,地平線或是大眾當前最好的選擇。
這家年輕公司的智能芯片產品自2020年開始前裝量產,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消費端認可,吸引超20家車企的超70款車輛合作,用於自動駕駛的征程芯片累計出貨超150萬片。
《圖源:地平線》
對於車企而言,地平線產品有著許多競品沒有的綜合成本更低、性能堪用特點,主流產品性能較行業熱捧的英偉達有差距,裝車後卻足以實現滿足當下汽車市場在輔助駕駛相關競爭的需求。
再加上征程芯片高性能產品即將到來,大眾將獲得不同檔次需求都可以滿足的供應。
此前曾有消息稱,大眾與華為進行了長達數個月的交易談判,華為自動駕駛部門將成為雙方合資公司的重要部分,最終形成大眾專屬的自動駕駛tier1供應商。
不過隨著地平線與大眾合資公司消息正式宣佈,華為在直接與多家國產車企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該消息不會變成現實。
地平線是大眾在華的最佳選擇?
與高端芯片炙手可熱的英偉達不同,地平線能提供給車企的不隻是芯片或硬件平臺,還能像已經被英特爾收入囊中的Mobileye那樣,提供軟硬件結合的自動駕駛技術支持。
地平線所提供的開發環境和相關技術服務,較國外同行來得更靈活自由,能更大程度實現車企研發需求。
最讓人傳為佳話的合作,莫過於理想ONE 2021款上首發地平線征程3,讓消費者看到了中國芯片設計企業的能力,以及對汽車自動駕駛驅動水平已經來到更高點的事實。
對於汽車行業內來說,則是充分證明了地平線作為供應商的價值,不少猶豫徘徊的車企堅定了合作態度。
《圖源:理想》
在新款車型上理想首度推出了自研的AD輔助駕駛系統,包含自主上下匝道、自主超車、自適應續航、自動泊車、信號燈識別等能力。
這是車企研發路線和資源投入的體現,也有地平線作為供應商提供的技術支持在裡面,投入了數十人次的工程師協助車企完善功能並提升性能。
協助車企開辟研發道路,正好是更為契合當代車企所需合作模式。
已經成熟的輔助駕駛系統或許可以滿足當下的競爭環境,但『黑盒子』技術條件讓車廠很難積累自己的體系,更不用說二次開發。
英偉達芯片性能有絕對優勢,卻需要廠商投入巨量資源研發調試,前期研發得『更多』。
對於大眾而言,地平線擁有為其轉型電動化、智能化過程充分潤滑的能力:從大眾原有的管理體制、研發理念、供應商關系,都難以做到快速實現全面的轉變,而引入地平線這個軟硬件皆有不俗實力且紮根中國的合作夥伴,大眾想要實現改變的難度自然會降低不少。
《圖源:大眾》
ID系列入門車型ID.3被戲稱為『電動高爾夫』不僅是因為車身體積和市場定位,更在於車輛駕駛體驗都沒有從高爾夫時代延展開來。
車輛素質和駕乘體驗保持著大眾集團應有表現是好事,但連同輔助駕駛體驗都停留在了過去,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尤其在消費者有更多期待的當下。
大眾之外,特斯拉、福特等都已經在國內拉起了本土的自有軟件研發團隊,因為車企們都充分意識到,不能把在歐洲、美國定義的車型和體驗生搬硬套到中國市場。
而想要伴隨著2025年新平臺和軟件研發體系,一同在中國落地最新的自動駕駛能力,大眾就需要這塊『他山之石』。
有了態度更要有成果
這次合作對於大眾而言,可能是一個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市場、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契機,對於地平線而言則是能服務更多中國車主,向全世界展現自身軟硬件綜合實力的窗口。
在2023年上半年交易正式完成、大眾集團具體車型面世之前,合作成果能否平穩開展才是最關鍵的。
每當汽車行業面臨轉型時刻,當時的主導者無不會提出宏大、樂觀的設想,然而事實是能夠完整執行落地,或者說順利幫助車企進入下一個時代的行動寥寥無幾。
就拿當下舉例,最熱銷的電動智能汽車往往來自於新創車企,老牌跨國企業的應對之作大都讓人啼笑皆非。
《圖源:大眾》
大眾集團同樣面臨著如此危機,無論是MEB上市前期的OTA風波,還是保時捷旗下電動Macan車型因CARIAD的E 1.2軟件故障而推遲上市,都不能說這個龐大帝國為新世代做好了準備。
讓人對之報以期望的是,它願意放下身段尋求外部力量合作,願意用更積極地方式去思考。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能在大眾集團的多個品牌中見到此次合作成果,大眾、奧迪、保時捷、蘭博基尼的自動駕駛體驗都會由地平線芯片驅動。
而合作的具體進展,或許將關乎到大眾集團能否將聲勢浩大的電動化進程推動下去,堅定且自信地把這家德國車企帶往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