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財經圖庫/供圖 周靖宇/制圖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2023年新年伊始,特斯拉放出降價『大招』。
1月6日,特斯拉宣佈調整Model 3和Model Y的市場售價,整體降幅2萬元~4.8萬元。
其中,Model 3起售價22.99萬元,較此前售價下調3.6萬元;Model Y起售價25.99萬元,較此前售價下調2.9萬元,降價力度空前。
特斯拉內部人士表示,特斯拉價格調整背後,涵蓋了諸多工程創新,公司一直堅持以成本定價原則,此次價格下調也是基於成本的變化做出的決策。
盡管特斯拉將降價歸因於成本下降,但多位業內人士判斷,此次特斯拉價格大幅下調與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出有關,在多數車企仍然在猶豫以何種銷售策略應對補貼退出時,特斯拉率先出手降價,可以快速搶占市場蛋糕。
1月6日當日,特斯拉降價的消息甫一發佈,就沖上了熱搜,不少網友評價稱『特斯拉殺瘋了』。
特斯拉降價力度空前
1月6日,特斯拉官方公眾號發佈了Model 3與Model Y的價格調整計劃,其中,Model 3後輪驅動版22.99萬元起售,Model Y 後輪驅動版25.99萬元起售。
這是繼2022年底的多次降價後,特斯拉的又一次價格下調,且價格下調力度空前。
有市場人士判斷,為進一步提升銷量,2023年特斯拉還可能發起多輪降價,Model 3的起售價或許會降至20萬元以下。
對於上述猜測,特斯拉方面表示,公司的價格調整完全是依據成本的變化而進行的。
在公佈降價信息的同時,特斯拉也發佈了全新Model S與Model X在中國大陸的售價。
其中,Model S雙電機全輪驅動版售價78.99萬元起,Model S Plaid三電機全輪驅動版100.99萬元起;Model X雙電機全輪驅動版87.99萬元起,Model X Plaid 三電機全輪驅動版103.99萬元起。
據了解,上述車型將在2023年上半年開啟中國大陸交付。
交付量未達到預期目標
1月3日,特斯拉公佈了2022年全年的交付成績單,全球交付131萬輛汽車,同比增長40%。
據悉,這是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首度突破百萬輛,但卻未完成此前設定的150萬輛年度銷量目標。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給出預測數據顯示,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量將超71萬輛,同比增長48%。
其中,僅Model Y一款車型,就已交付超45萬輛,幾乎追平特斯拉中國2021年48萬輛的交付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穩坐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特斯拉,2022年的交付量已被比亞迪超越。
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
兩大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交付量排位座次的轉換,讓特斯拉的危機感陡增。
因此,靠降價搶占市場份額成為了特斯拉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同時,新能源汽車『國補』的退出,也給特斯拉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
對此,特斯拉中國區域總經理孔艷雙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毫無疑問,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已經完成了引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良性蛻變的歷史作用。
新能源汽車『國補』完全成為歷史,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真正扔掉政策『拐杖』,開始走向成熟。
特斯拉非常期待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夠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國產車小幅漲價
近期,乘聯會也對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表現進行了預估。
預計新能源汽車批發銷量有望達到649萬輛,較2021年的331萬輛,同比增96%。
其中,12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產銷態勢較強,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領軍廠商保持強勢良好態勢。
乘聯會預測,2022年12月的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73萬輛,有希望創出乘用車廠商銷量歷史新高。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國補』的退出給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爬坡提出了一定挑戰。
近期,包括特斯拉、比亞迪、吉利、零跑、小鵬汽車在內的多家新能源車企均制定了全新的銷售策略。
其中,特斯拉寄希望於以降價搶市場,而比亞迪、長安深藍、廣汽埃安、零跑、吉利等則選擇提價,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從2000元~8000元不等。
2022年12月31日,比亞迪官方微博發佈《關於車型價格正式調整的通知》,比亞迪決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對相關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元~6000元不等。
對於此輪漲價原因,比亞迪表示,主要是由於國補退出以及電池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業內人士指出,比亞迪等車企敢於在此時上調價格,主要是得益於產品和品牌議價能力的提升。
申港證券判斷,面對新能源補貼退出,特斯拉、福特、賓士等外資車企選擇降價以提升市場份額。
對於銷量KPI完成較好的自主品牌,面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到期和電池原材料價格回升,比亞迪、廣汽埃安等選擇提價以保障自身利潤。
對於目前銷量不及預期或仍致力於擴大市場份額的車企,現階段仍不敢輕言提價。
總體而言,補貼退出,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慢慢走向成熟,逐漸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與市場主流的傳統燃油車展開正面競爭,新能源車企將進入新一輪優勝劣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