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分支文明以鳥人自居。
比如秦始皇的祖先,被認為是玄鳥的蛋孵出來的。
最著名的鳥人,莫過於倉頡,他發明了文字。
巧合的是,古希臘的托特神,也是個鳥人,發明了古埃及文字。
在史記中,倉頡被記載為『重瞳』。
後人畫的畫上是四隻眼睛,少典《炎黃二帝的父親》、舜帝、項羽都記載有重瞳。
重瞳不見得是四隻眼睛,現代醫學認為可能是白內障,看起來瞳孔重影。
除了重瞳,還有一種類似的眼睛,叫縱目。
古蜀王蠶叢被記載是縱目,什麼是縱目?有人認為縱目和重瞳是同樣的毛病,但星空君覺得,三星堆的面具可能就是所謂的縱目。
中國的上古時代,一定有一個眼睛崇拜《千裡眼》的階段。
有一家叫縱目科技的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
它是幹什麼的?也搞眼睛崇拜?
《一看到縱目兩個字,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三星堆的超現實主義面具》
有趣的是,它是做自動駕駛的,正是給汽車裝上『縱目』,讓汽車可以感知世界,並且做到了L4級別的量產。
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01
劍橋起家的創業家
公司創始人叫唐銳,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學歷,美籍華人。
創立縱目科技之前,他在CSRplc任資深總監。
CSRplc被翻譯做劍橋矽晶無線電,總部位於英國劍橋。
這家公司早期技術主要側重於音頻領域,2004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
主要產品為無線電、藍牙芯片、音訊處理與定位芯片。
2015年,公司被高通公司收購。
初看起來,唐先生有一點跨界創業的意味,但事實上,他的從業經歷遍佈軟件、芯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復合型人才。
有足夠的的整合能力,來打造自動駕駛。
02
為什麼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一定會世界領先?
眾所周知,谷歌的Waymo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搞了十年之久,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距離全面量產似乎隻有一步之遙。
無論是百度還是華為,抑或是縱目科技,在自動駕駛領域都是谷歌的小學生,如何追上甚至超越谷歌?
星空君表示,中國有降維打擊的能力,這個能力來自於:車路協同。
很多人悲嘆自動駕駛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的時候,在車路協同試點的園區道路上,縱目科技已經實現了L4技術的試運行。
公司招股書稱,在高級別自主泊車領域,公司具有先發優勢,是業內少數較早獲得整車廠商 L4 級封閉園區低速智能駕駛量產項目的供應商之一。
中國規劃了龐大的智慧路網,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實施。
2021年,住建部、工信部分兩批公佈了16座城市為『雙智』試點城市,要求探索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
一些試點城市遵循的是『場景驅動、設施跟進』的思路。
以深圳市南山區為例,針對高科技園區上下班潮汐的現象,當地重點關注小巴士接駁線路智能化水平,包括編隊行駛、多車協同等應用場景。
這是典型的一個以應用為導向,然後研發、設施跟進的案例。
中國量產的智能汽車正在從 L1-L2 逐漸向高等級衍進, L3 級高速公路有條件自動駕駛、 L4 級自主代客泊車、礦區自動駕駛和無人末端配送有望在2025 年前實現大規模量產落地。
2022 年 8 月,《上海市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目標,到 2025 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體系, 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L2 級》和有條件自動駕駛功能《L3 級》汽車占新車生產比例超過 70%。
這背後,孕育著龐大的市場空間。
03
縱目科技的大客戶
公司已量產或取得定點的客戶包括賽力斯汽車、長安汽車、嵐圖汽車、吉利汽車、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北汽集團、江鈴集團、江汽集團、理想汽車、威馬汽車、 長城汽車、比亞迪汽車、蔚來汽車、合眾新能源汽車、華人運通汽車、牛創汽車等,同時為廣汽集團、福特汽車、賓士汽車、沃爾沃汽車等提供研究開發服務,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
不過,從公司面向大客戶的銷售額來看,規模還比較小,大部分客戶依然處於導入期。
其中,公司的主要產品以自動泊車為主。
04
拉胯的業績
如此高科技的企業,一定很賺錢吧?
可惜的是,公司業績一言難盡。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制圖:詩與星空
公司的歷年業績表現不佳,成立以來近十年的時間持續虧損。
近年來雖然營收額不斷增加,但虧損屢創新『高』。
2021年巨虧4.25億,2022年一季度已經虧了1.5個億。
2022年全年業績有望再創新『高』。
是什麼原因讓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業績如此糟糕呢?
研發。
長期以來,公司研發投入遠遠大於營收。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制圖:詩與星空
換言之,如果是一家不玩資本運作的公司,早就在巨虧中倒下了。
科創板的融資模式,讓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有了更好的融資平臺,能夠安心的完成高質量的研發。
從公司當前的經營情況看,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扭轉虧損的情況。
一是營收規模雖然增幅很快,但基數依然很小;二是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隻有10%左右,基本上是在『賣情懷』。
如果想要實現有質量的盈利,公司還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大幅提高毛利率,至少30%左右的毛利率才有可能保證公司比較健康的現金流;第二實現更大規模的營收,公司需要將技術全面普及。
這給公司的研發提出了嚴峻的條件:技術水準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要大幅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