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領跑5月汽車召回,新能源市場如何穩步前行?

在汽車產業加速向『新汽車』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市場已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

截至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1-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229.1萬輛和222.2萬輛,同比均增長42.8%。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逐步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

隨著存量政策、增量政策疊加發力,配套設施加快完善,市場將持續快速增長。

特斯拉領跑5月汽車召回,新能源市場如何穩步前行?

但與此同時,在新能源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消費投訴也呈現多樣化、復雜化趨勢。

根據J.D. Power發佈的2023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質量研究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質量問題數為173個PP100。

其中,設計缺陷問題和新能源汽車特有問題所占比例增加,反映出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質量穩定性仍有待提升,而這一問題也在汽車投訴與召回中也得以體現。

特斯拉領跑,5月乘用車召回超118萬輛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數據顯示,5月國內共發佈9起召回公告,涉及9家品牌超118萬輛乘用車,同比增長397.25%,環比增長116.41%,召回規模持續大幅擴大。

從類別來看,在5月汽車召回中新能源占大頭,4家品牌召回了110.9萬輛新能源車,占月召回總量的93.85%。

其中,特斯拉召回超110萬輛登上月冠,占召回總量的93.45%。

具體來看,5月12日,特斯拉宣佈召回110.46萬輛進口Model S《參數丨圖片》、Model X、Model 3及國產Model 3、Model Y汽車,幾乎是近4年來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所有車輛,召回原因是『多因素疊加,可能增加長時間誤踩加速踏板的概率』。

事實上,特斯拉的單踏板模式早已被業內外詬病。

為延長車輛續航,自2021年年初起,特斯拉取消『動能回收調節選項』,默認將動能回收調節至最強限度。

在強動能回收模式下,用戶僅通過控制加速踏板就能完成加速、減速和剎停,此模式也曾引發多次安全事故,消費者也將『誤操作』歸咎於特斯拉『單踏板』模式。

為此,特斯拉也將通過OTA,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推送以下功能: 在不具備能量回收制動強度選擇的車輛上,提供選項以允許駕駛員選擇能量回收制動強度; 調整車輛能量回收制動策略的出廠默認狀態; 在駕駛員長時間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時發出提醒。

車主可以自主選擇能量回收制動模式。

官方指出,此次OTA後,喜歡能量回收制動的車主,可以繼續選擇『標準』模式,靠『腳感』控制車速,同時提升車輛10%-20%的續航能力,降低剎車盤、剎車片磨損。

不習慣該功能的車主也可以先選擇『低』模式來過渡。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特斯拉把選擇權交還給用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駕駛習慣自主選擇,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車主在緊急情況下誤將『加速踏板當剎車』事故發生的概率。

新能源車型投訴激增,比亞迪4款車型入榜

除領跑汽車召回榜單外,新能源車型在投訴榜單上也呈現霸榜態勢。

據車質網統計,5月共受理車主有效投訴信息13139宗,刷新年內月投訴量最高紀錄,環比上漲11.6%,同比上漲15.2%。

其中,純電動車型投訴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3000宗;插電混合動力車型投訴量迎來爆發,環比漲幅超過3倍,投訴占比也升至兩位數。

具體來看,5月部分自主品牌車型出現短期投訴量異常增多,推動月投訴量連續4個月實現環比增長,並創造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其中,『價格變動』成為較為突出的投訴問題,投訴集中在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

在這當中,新能源市場王者比亞迪有4款車型進入投訴榜單前十,海豹和漢更是占據投訴榜的前兩位。

而旗下被投訴4款車型的相同點便是價格變動。

據悉,此前比亞迪推出了『88元抵5888元』的優惠活動,被部分用戶認為是價格直接下探5888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也有消息稱,『比亞迪部分車型保養價格上調近 50%』。

有車主在社交媒體平臺反饋,秦、宋系列混動車型在北上廣深等地的最低基礎保養價格由325元上漲至485元,在天津等地的最低基礎保養價格由305元上漲至455元。

對此,比亞迪官方客服回復稱:『現有保養價格體系已延續5年,目前服務成本有所上升,廠家會隨著業務的發展,以及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及消費水平,適時適當的對在售商品進行價格調整,以提供更好服務質量』

可以看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但也要看到,雖然行業整體勢頭穩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產業協調、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力,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

J.D. Power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楊濤表示: 『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升級,各家車企不斷推出新車型,完善產品矩陣,以搶占市場份額。

新車型質量表現不穩定,其背後的因素是多重的,既有新車開發周期緊縮的壓力,也有越來越復雜的科技配置所帶來的品控和適配問題。

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蛻變,未來競爭中決勝的關鍵將回歸產品品質,車企加速推新的同時,仍需關注用戶體驗和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