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應該盡快跟上蘋果、特斯拉的全球佈局,走出中國。
這也會成為中國品牌公司全球能力的重要環節
文/智物
大約在兩個月前,有一家特斯拉的重要供應商曾經向《智物》提及了在墨西哥的建廠計劃,選址就在墨西哥新萊昂州的蒙特雷市。
該地的一大優勢是,此處驅車向北,大約不到600公裡,就是特斯拉在美國奧斯汀的超級工廠。
在一輛普通特斯拉電動車的續航裡程范圍內。
墨西哥新萊昂州曾經是傳統汽車產業的重鎮,賓士奧迪在這裡共享一個工業園區,起亞、福特、凱迪拉克以及法拉利都在此設有組裝工廠。
該特斯拉的中國供應商屬於特斯拉工廠一體壓鑄環節中的重要一環。
對這些初來乍到的中國公司來說,選擇有兩個,要麼從頭開始,建廠、招募工人,要麼收購一家當地公司來快速開始,這樣的方案選擇在歐洲也是同樣存在。
必然不隻是一家中國公司跟隨特斯拉來到墨西哥。
有未經證實的信息稱,墨西哥政府有關高層將會在近期訪問中國,與集體來墨西哥投資設廠的中國企業家面對面溝通,國內有關組織已經在了解相應的情況,以便安排有關的會面。
特斯拉進展神速而且一反常態的低調。
去年年初,新萊昂州總督Samuel Gracia Sepulveda曾經到訪特斯拉在美國奧斯汀的超級工廠。
幾個月後,馬斯克回訪新萊昂州。
為了招募這家電動汽車領導者,新萊昂州甚至在美墨邊境樹立起來了一個巨大的歡迎門。
特斯拉墨西哥工廠是中國公司的巨大機遇
在此前後,馬斯克在特斯拉的財務分析師會議上提到,特斯拉將會擇機宣佈美新工廠。
到2023年2月2日,墨西哥外交部長Marcelo Ebrard明確宣佈,特斯拉將會很快宣佈墨西哥新工廠的消息,隻是他並未提及具體日期。
新萊昂州的美墨邊境有一個巨大的Sonora沙漠,墨西哥高層曾經宣佈過一個巨大的沙漠光伏項目,計劃鋪設200萬張太陽能光伏板,這是一個耗資近60億美金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如今項目已經動工,計劃在2027年完工。
港股上市的中國能源建設參與了這個巨大的光伏建設項目,中信博公司曾經披露過中標了這個光伏項目的支架項目。
同時這個沙漠當中還蘊含鋰礦,來自中國的贛鋒鋰業在當地擁有一個重要的鋰礦。
而根據路透社年初的報道,特斯拉正在計劃購買墨西哥城郊區機場周邊的一塊土地,據分析可以用於建設一條新的電池產線。
新萊昂州工廠建成,會是特斯拉擁有的第五座生產工廠。
此前的公開信息中,特斯拉似乎也在考察加拿大的渥太華。
不用著急,按照此前的馬斯克的宏願,特斯拉未來幾年將會實現2000萬臺汽車年產量。
特斯拉也許還會需要兩三個新工廠。
雖然此次特斯拉號召來了眾多的中國產業鏈參與,但是,新萊昂州工廠不是簡單的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重復、照搬,能夠滿足特斯拉公司創新需求的供應鏈獲得了重用。
可以確信的是,新萊昂州工廠當中,特斯拉在制造環節上又有重大突破,包括Idra的壓鑄機設備噸位將會遠超目前現有的設備。
這種接近2萬噸的壓鑄設備和特殊的工藝,或許是為了滿足日後特斯拉一體化車身底盤的壓鑄需求。
目前,特斯拉采用的壓鑄機最大噸位是9000噸。
不久前的上海車展上,某國內曾經的新勢力之一,宣佈了一個號稱是全球最大的12000噸的壓鑄方案,但是由於缺少材料工藝的配合,效果不彰。
反而是賽力斯所披露的同樣是9000噸壓鑄設計方案,引起了特斯拉方面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從其噸位設置來看,新工廠應該可以勝任Cybertruck以及傳說中的特斯拉新平臺全底盤計劃的生產。
對於中國廠商來說,跟隨特斯拉來到墨西哥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
此前,在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主機廠勢力范圍中,中國本土的供應鏈廠商獲得機會不多。
而曾經的傳統日歐供應鏈廠商對成長中的特斯拉的響應和配合並不充分。
如今看來,特斯拉上海工廠意義深遠在於,特斯拉獲得成功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具有世界開拓能力的中國供應鏈,這些廠商也將成為日後華為、小米等有競爭力中國品牌走出中國的重要支撐。
中國供應鏈應該積極隨著蘋果、特斯拉這樣成長中的全球品牌走出中國,對於改變中國產業格局,乃至推動、影響中國的產業、社會改變都有其積極意義。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有另外一個層面的觀察和意義,在這裡也許不適合展開談及。
最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理應去尋求全球最好的資源,既包括經濟的,也包括社會的。
《智物》曾經參觀過特斯拉在國內供應鏈的工廠,特斯拉公司在屬於自己的產品線和成品周圍佈滿了攝像頭,據信有著多重功能。
特斯拉不但發明了一臺可以繼續行駛在10年、20年之後的公路上的汽車,還在持續發明、落地如何高效、大規模制造這樣一臺汽車。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討論也隨之浮現。
特斯拉即將擁有5個制造廠,卻一直沒有采用代工廠模式,其背後說明什麼?隨著特斯拉在汽車市場一騎絕塵,已經有討論,即是未來電動汽車行業是否會存在富士康代工模式?
一個最直接的理由和原因是,如今的智能電動汽車的生產制造,門檻依然相當高,涉及材料、工藝的進步仍未到終點。
富士康、立訊精密這樣盛行於消費電子領域的代工廠,不能滿足特斯拉持續降低成本、改善工藝的要求,這些代工廠沒有能力制造目前特斯拉級別的智能電動汽車。
這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
當前的江淮汽車模式是否會持續下去?宏創控股所謀劃的從材料到代工制造的大局,是否成立?奇瑞汽車未來是否有能力、資格代工所謂的蘋果汽車和華為汽車?
這可能是華為、賽力斯采取如今這樣一種極為特殊的合作模式的原因,這也是華為難以再尋找、開啟第二個合作項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