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近日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召開會議,明確計劃要求投放日本市場的電動汽車 (EV) 制造商計算和報告電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計劃在2024財年對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實施該要求,收集的排放數據將用於確定補貼資格。
電動汽車只要公開排放數據就可獲得補貼,但政府最終將設定排放上限,超過該上限的車輛將無法獲得補貼。
這些排放數據將直接報告給經濟產業省,同時信息最終也將提供給消費者,日本將設立一個第三方認證機構來核實數據。
日本最新的要求主要遵循著去年12月歐盟通過的《可持續電池條例》內容。
該法案確定了電池碳足跡統一的計算方法、碳足跡性能分級方法以及最大碳足跡限值。
要求從2024年7月1日起,歐盟電池制造商須披露整個電池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包括從采購到生產,到報廢處理環節。
此外,從2026年1月1日起,在歐盟市場銷售的每一塊電池都將攜帶一份電池護照,上面將詳細標明電池的類型、型號、生產日期、化學成分、維修和耐用性,以便更好地告知消費者。
盡管電動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的排放量不高,但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汽油車的兩倍。
在制造過程中,鋰電池和其他電池部件必須被反復加熱和幹燥。
所以日本這次的要求,也反映出世界各國政府針對電動汽車的全部碳足跡的審查正在變得越來越嚴格,會評估從原材料到報廢和回收的每一個生產步驟所產生的排放。
推動中國的重點產品出口和提升相關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要求我們積極推行碳標簽制度。
一方面,碳標簽促進企業節能減碳降成本。
在推行碳標簽過程中,如要獲得碳標簽,企業需要做節能減排要減碳。
減碳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節約成本、內部優化的過程。
一方面,國際碳標簽發展迅速,面對碳標簽制度下的綠色貿易壁壘,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同臺競爭需要具有『國際貿易通行證』,主動為產品貼上碳標簽,能提升國際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碳標簽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標準,一個標簽,更是推進低碳生活的載體和綠色經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