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近日廣州再次就電動車限行方案征求社會各界方案,引發了業內很大的爭議。
畢竟,廣州上牌電動自行車不如機動車多,而電動自行車對公共基礎設施資源的占用,當然也遠少於機動車。
因此有網友評論說,為什麼不對汽車限行,你把小汽車都停下來試試,看哪個對治堵效果更好?
甚至有網友表示這個邏輯令人費解,明明是汽車是導致擁堵的核心因素,為何不禁電車?
從數據來看,確實如此,截至今年5月初,廣州已完成電動自行車上牌328萬輛。
有網友怒懟,廣州機動車達359萬輛,數量比電動自行車還多,增長速度更快,疫情三年增長達70.8萬輛。
為何不限購或者限行呢?
事實上,這有它的合理之處。
根據廣州日報消息,廣州汽車有360萬輛,占地面積是360×7=2520萬輛電動自行車,相對自行車,汽車對道路通行、停放資源承載能力構成的壓力要大的多。
有網友表示,先限油車,再限電車,整明白了再來限電動自行車。
也有網友將其歸結為開電動自行車的都是窮人,汽車是中產以及富人,所以後者更有話語權,而前者沒有。
那麼問題來了,廣州為何限行電動自行車,而不限行汽車呢?
其實首先來說,機動車和電自行動車,走的是不同的道,但廣州的非機動車道遠遠無法滿足,現實情況本身就是非機動車占用了機動車的道路資源,限行電動自行車,也是一種基於現實的無奈。
因為當前廣州的現狀是,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幾百萬上人的出行需求滿足不了,在於很多地方自行車道不僅窄小,甚至很多路段根本沒有自行車道。
整體上,非機動車道設置率偏低、連續性較差、機非人非混行普遍的現狀。
很多的情況下,隻能是電動自行車沒有非機動車道可以走,隻能走上了機動車道。
這導致了機動車道尤其是主幹道、人多車多的路口,被大量電動自行車擠占,導致了交通堵塞。
這是事實。
而廣州有沒有在解決非機動車道的建設問題呢,事實上也是有的,目前也在規劃之中,今年擬建設或完善非機動車道300公裡。
那麼從這種規劃來看,隨著未來非機動車道越來越完善,可能這種限行電動自行車的過渡方案就會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制度來規范,讓非機動車走非機動車道。
其次,廣州電動自行車導致的道路交通亂象確實給行人、車輛的各種交通事故制造了安全隱患。
很多不在廣州生活的人可能也不了解實際情況,包括廣州天河上社棠下、天河科韻路的路段,員村四橫路到琶洲上橋的路段,越秀區電視臺附近的路段,許多路段很多電動車長期逆行,更加不要說在某些隧道口沖鋒的電動車了,撞到行人的事情更是屢屢發生。
在有些擁堵混雜的路段,行人和電動車相撞的事故、電動自行車逆道亂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非常普遍。
2022年,廣州交警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逾160萬宗,其中交通事故189宗。
這個數字放在全國是非常大的。
事實上,你只要在小紅書等地方翻看廣州本地市民的吐槽,你就經常會發現,每天都有吐槽各種『電雞』的內容,基本是無論你是開車的,還是步行的,騎共享單車的,還是同樣騎電動自行車的,只要被各種不守規則的電動自行車『摩擦』過,都會難掩那種對橫沖直撞的電雞憤怒的心情。
隻不過,市民的訴求不是要求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而是要嚴格管理。
但是究竟如何管理,可能廣州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因此,限行就成為了一種當下的考量。
再次,汽車《這裡主要說油車》上路是間接交了養路費的,電動自行車沒有養路費。
那麼——即現在沒有養路費一說了,但費改稅之後,把養路費和交通管理費等等費用都算入油費裡面,由稅務局統一收取,簡單來說,機動車只要加油上路,還是給稅務局交了養路費的。
只要上路,只要加油,就是貢獻養路費、交通管理費與稅收、地方經濟GDP。
但是電動自行車上路,是沒有養路費一說的。
簡單來說,城市道路資源與主幹道,本身就是給機動車行駛的,簡單來說,汽車本身更有道路話語權。
因為從城市主幹道建設的規劃就是如此,而從養路費以及交通管理費的角度來看,機動車也是為之付了費了。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憑什麼要把為道路資源付費的群體限制,讓沒有付費、一直免費使用機動車道的電動自行車來用呢。
尤其是廣州目前面臨較大的財經壓力與GDP增長壓力,今年1月,廣州GDP曾經被重慶超越,引發了業內熱議。
而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廣州也是要扶持汽車產業,而不是扶持電動自行車產業。
汽車產業是廣州的第一大產業,產量和創稅均居全國城市第一。
廣州已形成以12家整車制造為核心、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聚集、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湧現的完整汽車產業鏈。
汽車產業帶動的上下遊、創造的利稅,量大面廣,廣州當下的情況是需要刺激用戶買車,尤其是目前包括廣州在內的許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各大城市的GDP更多依賴汽車這駕馬車。
因此,限行電動自行車而不限行汽車,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從經濟角度與稅收角度來看,限機動車,給電動自行車讓出道路資源,怎麼都說不過去。
當然,基於民生的考慮,兩種出行方式都應該保留,而不是完全限制其中一種。
一限了之,對普通民眾的出行影響很大。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買的起小汽車。
即便有些家庭有車,但在很多短途出行、不方便停車的場景地段,很多家長也會用到電動自行車。
隻是希望廣州需要更多的考慮市民的出行,制定出更加彈性化的制度,並且盡早推進非機動車道路資源的規劃與建設,能夠兩全其美,既能緩解交通,又能照顧民生福祉,或許是廣州在限行電動自行車方面需要考慮的核心方向與難題。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