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續航焦慮,電動車什麼時候才能被真正認可?

自燃、續航焦慮,電動車什麼時候才能被真正認可?

新能源浪潮之下,盡管路上的綠牌越來越多,但依舊有不少人對電動車並不看好。

前幾天和家裡人一塊吃飯,偶然間聊起電動車,家中的幾位長輩對於眼下汽車市場上大熱的電動車並不感冒,紛紛認為電動車還是不行。

事實上,這並非個例,而是整個消費市場的一個縮影。

從數據來看,電動車的滲透率在不斷提升,各車企的電動車型在瘋狂湧現。

但在這片繁榮的背後,依舊有不少消費者並不買賬。

一方面,還是補能與續航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時至今日,充電設施的整體數量和分佈的密度還是遠不能和傳統的加油站相比。

在大城市裡面或許可以很容易就找到充電的地方,但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充電設施的佈局就會差一些。

如果沒有自有充電樁,那就意味著充電的便利性會打上一定折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想要自己安裝家用充電樁也並不容易。

高昂的車位價格、不好溝通的物業、老舊的條件設施都有可能成為攔路虎。

更重要的是,在補能的速度上,充電跟加油還有著一定的差距。

即便是目前最快的充電速度,仍然不能和加油相比。

在節假日等出行的高峰期,電動車的這些充電的問題將會被進一步放大。

至於續航,除了實際的續航表現會與標稱的續航普遍存在差距以外,低溫對於續航更是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也是網上電動車進不了東北的說法的由來。

以上的種種導致眼下關於電動車的續航焦慮仍舊是客觀存在的。

平常有沒有遠行的需求,常住城市冬季氣溫是不是很低、是否有便利的充電設施,自己能不能裝充電樁,這些都切實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除此之外,電動車的安全問題更是讓一些消費者保持審慎態度的重要原因。

比如說之前特斯拉頻繁爆出的疑似『剎車失靈』問題,雖然眼下似乎已經蓋棺定論《主要是強制『單踏板』模式的問題》,但其所帶來的電動車不靠譜的印象已經深深種在了一些人的心中。

一些早期因自動駕駛輔助功能誤判造成的事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種印象。

還有在各媒體爭相報道下的電動車頻繁『自燃』事件,尤其是個別造成嚴重傷亡的案例,更是讓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安全性產生了極大的質疑。

盡管不少車企將電池的安全打造成自己的招牌,但依舊不足以打消許多人的顧慮,畢竟那些『自燃』事件著實有些觸目驚心。

而就能源清潔性的角度來說,一些人以給電動車充電的電能更多還是依靠火力發電,並且電池的報廢處理眼下也不夠完善會產生污染為由,認為電動車實質上並不環保,因而不會去選擇它。

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電動車依舊處於一個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就意味著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

但隨著發展進程的進一步推移,這些問題都將會得到修正與解決。

對於消費者來說,保持清醒的認知很重要。

不必跟風盲從,也不必盲目地黑,電動車也好,燃油車也罷,按需選擇就好了。